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13日
提高儿童免疫力 吃药、进补都不靠谱
又到一年流感暴发季,不少儿童“中招”。孩子生病是让父母最头疼的事,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免疫力,免受疾病侵袭,家长们尝试了各种方法,给孩子吃乳铁蛋白、牛初乳、益生菌、匹多莫德、脾氨肽等,还有各种营养品、中成药……
天津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马继军表示,截至目前,并无能真正提高儿童免疫力的营养品或药物。
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
马继军介绍,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体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它工作时产生的防御能力就被称为免疫力。
马继军解释,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有司令部、执行细胞等。若人体被细菌等病原感染,免疫系统就会通过司令部下命令,而后由中枢“调兵遣将”,把白细胞、淋巴细胞这些适应性免疫执行细胞调动过去抵抗感染,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些细胞因子也会参与到抵抗感染的“战斗”中。
但免疫力也并非越强越好。“免疫力过高会引发其他问题。”马继军打了个比方,当细菌、病毒这些“敌人”入侵我们的身体时,免疫系统要调动“军队”进行抵抗,但是如果免疫力过强,即我们身体里的“军队”过多过乱,就形成了“军阀混战”,不仅不能抵御外来入侵的“敌人”,还可能会发生“内讧”,将自身的细胞组织也当作“敌人”进行攻击、破坏。
“这种‘内讧’有时会非常厉害,比细菌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还要严重。”马继军说。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免疫力逐渐增长
“儿童之所以比成人更容易被细菌、病毒钻‘空子’,是因为儿童自身的免疫力较弱,6个月到3岁的儿童处于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不周全时期。”马继军表示,这不是异常情况,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早在胚胎时,婴儿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就开始发育了。当婴儿出生时,其免疫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补体系统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其功能仅是成人的一部分。比如,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五类抗体中,仅IgG在胚胎晚期可通过胎盘为婴儿提供部分防御能力,其余四类抗体(IgA、IgD、IgM和IgE),除IgM在胚胎期有少量产生外,另外3种则需靠婴儿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
“除此之外,婴儿出生后,若得到6个月的母乳喂养,则在此期间还会从母乳(特别是初乳)中获得少量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抗体,但球蛋白抗体有代谢周期,会随着婴儿自身的代谢而逐步减少、消失。而此时,婴儿自身免疫系统还尚未发育健全。”马继军介绍,好在6个月前,婴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很少有机会被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到6个月后,这种机会逐步增加,这也是婴儿长到6个月后容易生病的直接原因。
提高免疫力的关键在日常生活
虽然提升儿童免疫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还是有不少家长寄希望于保健品或药品,希望这些“外挂”能帮助儿童快点提高免疫力、少生病。
“在临床上,把那些市面上销售的号称能增强免疫力的药统称为免疫调节剂,但目前免疫调节剂的效果并不是很明确。”马继军表示,比如益生菌,虽然可以改善儿童肠道内环境,但是对于免疫力的提高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又如牛初乳,它里面含有的免疫球蛋白确实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但作为饮料其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可能非常有限。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免疫力呢?
“除了做好儿童的日常护理外,还可以从饮食入手。”天津市儿童医院营养科主任杨军红表示,食物中所含特定的营养物质对提升宝宝的免疫力起着关键作用。机体在维持一定的免疫能力,以及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都需要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素的参与。因此,均衡的营养不仅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而且对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生活习惯也会让儿童在冬季远离疾病。比如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运动,家长勤开窗通风,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及时增减衣物,按时接种预防各种传染病的疫苗等。”马继军介绍。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