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0日
“艰苦奋斗换天地,乡村振兴结硕果。呈现在眼前的徐庄,小洋楼、小汽车、小园林、小康人家,正是我们向往的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
又见徐庄
杨松
我与徐庄村有缘。45年前,我在徐庄村工作过。
通州区兴仁镇徐庄村,位于南通城东郊,通吕运河北岸。近年来,小村名气愈来愈大,报纸、电视、互联网上时常有新闻报道。它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还获得了江苏省和谐社区示范村、南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徐庄,一直想看看当下的徐庄究竟是什么模样。
45年前,我被选调到地县委驻兴仁人民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担任秘书,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先是被派驻徐庄试点工作组。那时的徐庄贫穷落后、民风淳朴。初冬时节来到徐庄,只见刚收割完稻子的田野光秃秃一片,枯萎的棉花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散乱各处的农舍低矮破旧,道路狭窄坑洼。我被安排住在大队徐支书家里,当时要求工作队队员要与当地百姓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早晚吃的粯子粥,小菜是农家自己腌制的咸黄瓜、咸茄子、咸萝卜,中饭是粯子米饭,粯子多米少,3分钱一碗炒青菜,5分钱一碗冬瓜汤,很少有鱼、肉等荤菜。工作队队员必须自己付费。村里有所小学,老师们自带午饭,没有菜,就用开水冲酱油汤喝。
我们工作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贯彻地委、县委的工作部署。那年,南通地委、县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及省委提出的农业学大寨、建设丰产方的号召,在徐庄进行样板片试点,重新规划村庄布局,农民集中居住,大搞平整土地,开河筑路,动员农民把原先分散居住的房屋拆迁到新开挖的南北向河道两旁,形成“非”字形一排排集中居住区。当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叫“奋战30天,拆迁上河线”。农民自己拆自己建,大队里组织劳动力互帮互助,把原来的房屋拆掉后搬到规划线上重建,建的都是简陋的平房。当时,虽然条件艰苦,时间紧、任务重,村民们却毫无怨言,听从指挥,起早带晚,抢时间赶速度,建起一排排新农舍,开挖出一条条能灌能排的新河道;建成一片片土地平整的丰产田,为后来的村庄建设、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至今,徐庄村的农田、河沟、道路的布局基本上都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
45年后,在一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再次来到向往已久的徐庄村。走进村里,只见一幢幢农家小楼洋气漂亮,整齐排列,门前有小园种着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村民告诉我,全村900户人家,拥有小汽车1100多辆,徐庄村的农民们富了。
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片青黄色的稻浪随风涌动,金灿灿饱满的稻穗低眉弯头,笑意盈盈,走在田埂上能闻到阵阵淡淡的清香。一块块玉米田里,玉米秆挺拔青翠,就像接受检阅的军队战士列队整齐,腰间斜插着鼓鼓的玉米棒头。农家菜地里,一棵棵茄子上挂着有长、有圆、或青色、或紫色的茄子;西红柿藤上挂着一簇簇的番茄,有未成熟青青的,有半成熟青红相间的,有已成熟红彤彤的,煞是诱人……小小徐庄沐浴了春雨的洗礼,经历了夏阳的热烈,不经意间邂逅了四季中最绚丽的秋色,丰收的徐庄就像一幅迷人的油画。
徐庄村的工业园区有10多家工厂企业,一幢幢厂房高大气派,厂区场地整洁亮丽,环境优美。车间里一台台机器铮亮铮亮,工人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忙碌操作,好一派兴旺景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产业结构调整正引领着徐庄人走向富裕。
这几年,徐庄人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美丽乡村的蓝图,建设了7个生态公园、4个文体健身广场、5处文化法治宣传栏。有了休闲场所,村民们早晨来到这里晨练,傍晚来到这里散步,还组成了广场舞队,男女老少兴致勃勃地跳起了广场舞、健身操。
艰苦奋斗换天地,乡村振兴结硕果。呈现在眼前的徐庄,小洋楼、小汽车、小园林、小康人家,正是我们向往的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