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14日
尊重和信任
周亮亮
在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需要我们怀揣着“爱心”与“真心”,真正从学生出发,尊重、信任学生,贴近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前不久,班上发生这样一件事:中午在食堂就餐结束,全班同学排队回到教室,小琪突然发现课桌上的圆筒文具盒不见了。于是,我利用午习时间,发动全班的力量帮着小琪找文具盒。同时,也在班上召开了“做一名诚实的好孩子”德育主题班会。下午大课间,一群孩子跑来办公室报告:“我们觉得是小浩拿的,他总是在小琪的课桌边玩,中午也是最后一个从教室出来的。”平日里,小浩的性格比较懒散,学习拖拉,课堂上的行为也冒失冲动,总体来说是不太好管的孩子,所以班上孩子认为是他拿的。于是,我把小浩叫过来,单刀直入地问:“你有没有拿小琪的文具盒?”他一直否认,我不由得气上心头,厉声说道:“全班同学排队去食堂的时候,你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在教室逗留了好一会儿呢!”他的眼神中露出一丝不服,倔强地反驳:“不是我拿的,不信可以看监控。”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去教室。
第二天,班上的孩子纷纷跑到办公室说:“我们已经找到小琪的文具盒了。”帮忙找到的孩子说:“在二班的小杜那里,课间看见他打开来玩的。”我心里纳闷:文具盒怎么会在小杜手里?随后,我及时与二班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后来我把小杜找过来,问他:“一班小琪的文具盒为什么会在你的手上?”小杜低头喃喃细语道:“这是小浩给我的。”我又单独找来小浩谈心:“为什么二班小杜说小琪的文具盒是你拿给他的呢?那肯定就是你拿的。”这时小浩的泪水湿润了眼眶,他用略带发颤的声音委屈地说:“我就是没有拿,你不信,你去查。”他的倔强并没有让我改变对他最初的想法,我依然认为他没说实话,于是电话联系了小浩的家长,结果,小浩的哭声更大了。
瞬间,我觉得好像错怪小浩了,此时也从二班班主任那里得知,小杜平日里就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经常跑到一班教室门口玩耍,经过一系列查问,果然是小杜拿的。这时候,我静下心来琢磨这件事,总感觉自己在这件事上处理方法不对,不够冷静,欠缺考虑,不应该气急败坏地立即指责,要用爱引导与教育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与信任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始终是以老师的高姿态来处理,没有放下身段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片面地否定一个孩子的所有,那么我们与孩子始终隔着“一堵墙”,甚至会愈隔愈厚。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主观判断给学生下定义,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顽石”。我们应该多倾听,多尊重,多信任,也许效果会好很多,也更能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作者单位:通州区李港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