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14日
我是探索者
——“立学课堂”视野下的“我·创·美”学习新样态
王笑梅
“立学课堂”是打开新课标大门的一把钥匙,是通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的育人方式的阶梯。作为南通市“立学课堂”实验学校,我们以生命学园多维交互“我”课堂作为“立学课堂”的实践表达,探寻“立学课堂”视野下的“我·创·美”学习新样态。
一、我是探索者——学校践行“立学课堂”的主旨思想与行动口号
1.探索:新百年国家优质人才的必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当前形势下,国家对高端人才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烈。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小学是关键期。小学的学习模式和课程模式决定着未来人发展的高度以及生命的完满和幸福度。
2.探索:通州实小生命化校园的特色符号
2004年开始,学校进行生命化校园的构建。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生命的特质,是成长的特质,是学习的特质。
3.探索:当下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地的行动标志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学做题到学做事,中间的桥梁是“探索”。
4.探索:当下孩子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在太空会晤,实现了国人上天入地的梦想。这个世界每一秒都在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变化走向明天。我们要培养孩子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以超前的思维,以适应变化的思想、勇气、能力,去适应变化,适应未来、引领未来、创造未来。培养具有未来感的孩子,重要的途径是让“探索”成为孩子的生命自觉。
5.探索:通州实小蕊春园赋予孩子童年的独特礼物
通州实小蕊春园正门的楹联是:“赏蕊观园知物理,寻春踏院悟天真。”后门的楹联是“赏蕊知物理,探春悟天真”。意蕴相同的楹联重复出现,是一种价值导引,更是一种理念自信、思想自信和方法自信。
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学习的核心要义,就是探索。“索”,蕴含着不畏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坚持的恒心、奋进的动力和永恒的追寻。“我是探索者”,既宣告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又蕴含着一种学习的态度。
二、“我·创·美”——探索型“我课堂”理念下的学习样态
立学课堂核心要义是“立人,立身,立根”。围绕既有的校园文化理念,融入新的“立学课堂”精神,我们抓住了三个核心词——我、创、美,即“我在课堂中央”“每一天都是新的”“美是生命的力量”。
(一)我:自立于课堂的中央
使用第一人称,促发两种转变;立足属我课堂,探寻立学课堂;提升参与指数,实现生命表达。
“我”“创”“美”三个词分别对应了“立人、立身、立根”,同时体现通州实小富有特色的生命哲学理念。
这是通州实小多维交互“我”课堂结构模型。“我”是整个模型的中心,醒目突出,凸显“我”在课堂中央,这里的“我”,指的是课堂里的每一个人。立人的根本就是立“我”。教育的根本从来不是为了迎合或达成“他人的目标”,而是为了让不同样态的生命自“我”得到充分彰显与生长。立人,第一人称的“我”在中央,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更好的自我。
(二)创: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每个教师,都是设计师;每个学生,都是探索者;每个日子,都是崭新的。
“创”是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对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更好自我的期待。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探索者,教学需要释放他们的潜能。
生长就是创意的孵化与释放。教师启动跨界思维,推行艺术本位研究,让课堂成为展示世界惊奇的窗口,最大限度地激发、满足学生的“好奇感”;发展学生的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设计感、意义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原始想法,全力释放“童年的一百种语言”,获得强烈的“创意感”;让更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作品”,完成由作业到作品、由妙学到妙创的系统升级,获得学习自信力,每天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三)美:生命的力量
美是研学的姿态,美是动人的风采,美是加速的成长,美是生命的闪亮。
美是照亮与唤醒,美是创造与生成。美,是生命的和谐样态,是生命的力量,也是教育的力量,没有人会拒绝美的邀请。道德之美、数学之美、语言之美、文化之美、运动之美、劳动之美、哲思之美……课程以美的方式打开,过程充溢美的体验,课毕收获美的达成。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创造美,学习就是与美相遇。
三、“境”——探索型“我课堂”的载体
李吉林老师以探索者的身份创造性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思想理念,成为回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情境”二字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尤其应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基于情境的学习是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
“我课堂”倡导“无情境,不课堂”。创立学习情境,就是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学习生活、经验、情感、生命的接壤之处。鱼在水中才能活,知识在境中才有意。“我课堂”构建的学习场境成为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创造迸发处。“我课堂”立体的场境,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的学习,有利于儿童站在自己的视野,拥有独特的生命发现,使学习由表层知识进入深层知识,去发现学习之真、之善、之美,去感受探索之神、之韵、之情、之趣。
我是探索者“我·创·美”情境具有以下特点:
(1)思考性:“我课堂”结构模型图就像一个转动的轮子,提醒孩子“课堂上我们转动着大脑之轮,在学习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此时此刻,我在倾听,我在感受,我在思考,我在观察,我在想象,我在注意……”
(2)主动性:“我课堂”教学结构模型以时钟钟面为模型主体,昭示着“学习”是主动的、永不停息的生命运动,模型以铅笔和教鞭为分针和时针,铅笔代指学生,教鞭代指教师,转动更快的分针暗喻着学生更为积极、快乐的学习状态。
(3)循环性:圆形钟面表明学习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生命活动,蕴含的是终身学习的理念。
(4)交互性:铅笔与教鞭的交叉,体现的是“交互”的理念,交互意味着师生的平等、氛围的民主、心距的拉近。“多维交互”指的是三个层面:一是师生、生生、生本、亲子、自己的五维交互;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与“我”的交互生成;三是学习过程中四个板块之间存在的交互关系。
四、“探”——探索型“我课堂”的核心要义
课堂中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的探究过程,学生借助“学习单”,手握“寻获学习”的地图,在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同伴讨论、逐一求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获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成果,让儿童在立体的情境中自己探索,独立实践,建立联系,解决问题。
打开身体去体验。人通过身体认识世界,身体是人认知世界的通道,身体知觉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我们展开全身学习,倡导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说话,用双手去操作,用身体去接触,从看到、听到、感到、闻到、触摸等途径入手,促进儿童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打开大脑来思考。问:思考的源头;想:让思考落地;研:思考的支架;创:思考的输出;写:思考可视化。我们打破学科的界限,在蕊春园里选择了近八个系列60个主题,建构了蕊春主题课程群,如“灯”“虫”“鸟”“鱼”;“亭”“廊”“阁”“窗”;“檐”“路”“匾”“联”;“山”“石”“水”“桥”;“菊”“枫”“梅”“竹”;“松”“桔”“樱”“荷”等,创设出一个个立体综合、富有审美意蕴的问题情境,让所有的学习都通过任务和项目的方式呈现,使课程成为愉快的邀约,学习过程成为一次次美的探索。在元宵灯会猜灯谜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小小的智力活动竟然用上了数学、科学、地理、历史、生态、环保、道德、文学、诗词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全局视野和知识的整体意义。
打开心灵来审美。学校蕊春园里,亭榭楼阁、花草藤木被赋予了课程的指向,校园里的每一条小径都化作了跳跃的诗行,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掩藏着动人的画卷,每一缕微风拂过都会奏出清越的交响。蕊春园成为“有意义感”“有生命”的课堂情境,成为孩子们抬头可见的“温情关注”。丰富审美经验,培养审美情趣,推动审美生成,增容审美现量,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在实小校园里成像、成型、成景、成课。
五、“评”——探索型“我课堂”的建设重点
评价是“探学”的抓手和轨道。“我”课堂的评价方式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内容——变“常规考试”为“素养测试”;评价主体——变“绝对权威”为“多重主体”;评价标准——变“统一尺子”为“差异考评”;评价目标——变“侧重成绩”为“全人发展”;评价方式——变“学习结果”为兼顾“学习过程”;评价质量——变“学评分离”为“教学评一致”。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加强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好的表现性任务,不再是仅仅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领会”,而是进入到“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认知过程,是从高位切入,通过核心任务的设计,将学生引领到问题解决的高度。而要解决问题,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得以将离散的知识和技能集成起来,并在问题解决中赋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义和价值,让表现性任务有张力、有意思、有挑战、有意义,受孩子喜欢。
(作者系通州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教育集团总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