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24日

以守拙之心向儿童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

曹晓英

正如引言所说,中国美学的重心是超越“感性”寻求生命的感悟,抵达身心的安顿。读整本书的感受,便是在尝试向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境界,一次次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

一直在被说服

翻动《中国美学十五讲》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不断说服,被多方面的说服,既有对各路圣哲先贤的再认识并认同,也在一讲一讲地获得生命体验并寻找自我的适意。我想这种说服就是“生命超越”吧,如书中所说:千古风流,百年遭际,一起涌上心头,时间的眼透过历史的网,射向生命深层——引人“见山”,登高超越,目光向纵深,心灵可安顿,教会自己在人生路途、教育旅程里适度和谐而行。

一直在被打动

很喜欢朱良志先生的文笔,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借古诗古词、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深入浅出且生动形象地摆渡文史哲艺,为我们筑起一条中国美学的观看之道,引我们进入古典艺术的缥缈之门。那些妙语妙悟的心理体验,那些惟妙惟肖的文学情境,那些美轮美奂的遣词造句,都让人爱不释手。因此,几乎每一讲都要在书上专注描画,认真做好工整摘录。

一直在被吸引

兴致勃勃地查看朱良志教授的资料,找寻关于他的访谈录,搜索并下单他的著作,《曲苑风荷》《生命清供》《真水无香》……单是书名就如此扣动心弦。有人说,“哲学是他的入门之学,唐诗宋词是他的文学后花园,佛学禅宗是他的性灵之所,这三样融会贯通后,他便踏入了美学溪流,如鹿回归深林,再也回不了头。”敬佩油然而生。

朱教授说,亭子好比园林的“一个气口”,而这本书对于我就正如亭子,恰到好处地说服你,说中你理解接纳的“纽结”之处;他还说,中国的园林在于使你“游得闲适,游得快乐,游得合乎心性”,而这本书又恰如园林,看得闲适、快乐且合乎心性,美在眼前层层推开流荡气韵,心在当下渐渐理解吐纳之术,生命的节奏里便有“活泼泼”的清音。我愿意将这本书一直随身携带并随手翻看。

单说第十讲“大巧若拙”,特别喜欢这个词,特有的中国美学风格,诚恳、敦厚,素朴、自然,让人很好理解和靠近。记下两点粗浅但真诚的感悟:

一是守住拙的安顿之道与人生境界,与生活讲和。

这一讲首先说“拙的智慧”,用了很长一段文字对第五点注意之处作诠释,我正是从庄子的提示中有了一种顿悟。庄子认为“不重道,不全守自然之天性,只会原地打转转、绕圈圈”,“拙”被庄子形容为生命颐养的功夫。

守拙思想是道家独特的人生智慧,我觉得教师不妨以“拙”助教,“养得心中一团和气”。

开学的两周正是复习、考试加载期,老师们对教学效果的期望值很高,对考试成绩的评判力极在乎,课堂上自然容不下一丝不同步,作业中见不得半点小马虎。于是,那几天处理了好几起“爆发”:一个有点叛逆的孩子撕了自己和同学的试卷,一个对孩子无可奈何的家长忍不住向反馈情况的老师泄怒……我们老师都有质朴的心愿:真心希望孩子认真努力并都有好的归宿,因此,听不懂的孩子也必须和全班一致全神贯注,不上心孩子的种种不是都必须毫不留情地让家长全盘负责——似乎这样方能解铁不成钢之“恨”,方能显为人师之尊严。

我们可以守拙之心面对教室里的特殊孩子。“守拙”并非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顺应自然之道,不强求逼迫、不急不躁,悉心关注小小的进步,欣喜放大微微的光亮。要相信丑而无用的“散木”,也能引人围观、被奉灶神,我们牵起蜗牛、静待花开又何妨?

第六处说“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若能学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风范,“领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光华”,我们的课堂表情定会春风拂拂,教育时光定会“如朝阳初启”。

二是认同拙的自然原则与内在节奏,向儿童靠近。

再翻第十讲的那天,正是春晴风暖的午后,心底很通透、很柔软。伫立窗前,上课音乐正收拢整个校园的欢腾,满场的孩子被音乐追着赶往教室。大操场的围栏外仍有一个小男孩双手使劲甩着绳,上课音乐似乎成了绳子的加速器。正为他捏汗的瞬间,却见他趁最后一跳顺势将绳甩向围栏内的红色跑道,然后再飞快地转身从入口绕进操场,迅速捡起绳子马不停蹄地穿过一片安静空旷,奔向教室的方向……

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赶紧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投掷在班主任群“敲黑板”,倒是忍不住被那双争分夺秒的小脚丫逗乐。他作为最后一名抵达座位的那一刻,也一定为赚足了课间自由而满足。我想,这本该是儿童的自然天成之趣。

“天饰原则”部分解说,中国园林的浪漫别于西方园林的理性与秩序,“要得自然之趣”,体现“自然的内在节奏”。我想,教育艺术需要这份园林的浪漫。我们试着蹲下身子侧耳倾听,试着用童话中的美好秩序代替习惯养成的枯燥说教,少一点出于师心的惯性雕琢,少一点成人思维的固执干涉,少一点繁琐常规的强行制止,少一点标准答案的生硬切割……遵从儿童生长的自然规律,静静地体味世界的意味和节奏。

“美丽的无秩序”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我想,德育管理需要这份“美丽的无秩序”。儿童美学的自觉自然是天成,而非以规则的冰冷“冷冻”出对称、整齐的秩序。课间同意楼道里开心的笑闹,晚学不再暗示静默的队伍成风景,体育课笑看孩子就地打个滚,红领巾评比公示栏交由班级自主管理、自行评价并填报文明班分数……还儿童乐呵呵的样子,还校园活泼泼的气息,还成长沉甸甸的回忆。

教育的期待便是在学校这座园林里“见天趣,见拙趣”。孩子们“避开世间的烦恼,自由地呼吸”,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美好。

穿过阳光活动大课间,总会在第九节校操的韵律响起的一瞬间,全场一下迸发欢腾。体育组特意设计了自编动作的第九节,孩子们可以跟着音乐拍手、蹦跳、转圈,做鱼儿游、鸟儿飞、孔雀开屏……“自然之趣盎然映现期间”,童真稚气自由回归眼前。这,当是通小校园的美学之境。

(作者单位:通州区通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