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0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报道⑩

烽火中南通县中迁校办学

□陆子森编写

1941年7月暑期参加苏中四分区文教夏令营的南通县中师生留影。

国难当头,金沙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创立于1923年的南通县立初级中学,于1939年春在国民党南通县政府教育科长吴浦云等策划与努力下,迁到了暂时相对僻静的四安镇温家桥复课。

眼望沦陷的国土,耳听大众的嗟伤,一大群热血青年挺立在古庙荒野,唱着他们的侨校校歌:

东望金沙,敌寇盘踞了我们的原校,

南望通城,城头上插上了敌寇的旗旄。

我们要卧薪尝胆,把敌寇赶回三岛。

复兴我们中华,收复我们的南通,打回我们的原校。

远处偏僻乡村的校园生活很是艰苦,师生们平时以杂粮、蔬菜为主,很少吃到大米,更难得开荤。师生们同桌就餐,同甘共苦,感情很深。学生们分散住宿在学校周围的群众家里,都很勤奋,与群众相处和谐融洽。

生活虽是清苦,但校园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四面环水的校园中挺立着一棵古银杏,高耸参天,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学生们经常活动于树荫之下,读书、看报、唱歌、跳舞,处处欢声笑语,显得朝气蓬勃。学校适应战时需要,利用高大树干,系上麻索、竹竿,让学生练攀登,同学们爬上树干极目瞭望,既可以观察敌情,还能领略乡村景色。

新四军东进后不久,即1940年11月,南通县中的师生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明确学校归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二是学校里一直追求进步的陈修定老师出任县政府的教育科长兼民政科长。

放寒假时,陈修定老师将他已经任小学教师的大女儿陈璞和正在读初二的小女儿陈均,还有陶国祥、张逸城等7位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组织参加了苏中四分区的冬季服务团,经过学习和工作考察后,其中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他们在鲜红的旗帜下锻炼成长。

春季开学,陈均、陶国祥、张逸城等4名党员被派回学校,县委组织部(对外称民运部)决定在学生中建立党组织,在进步校长李伯平的支持下,党支部推动组成了通西服务团。服务团开始以灰色“寒假补习班”名义出现,有30位师生参加,服务团主要是搞文娱宣传,有演唱、戏剧、舞蹈等,演出的剧目有《生产大合唱》《红鼻子》《动员参军》等,以及自编的活报剧。1942年秋,新四军在二窎谢家渡取得歼灭日伪军重大胜利,县中高中部的同学立即组成慰问队,跋涉数十里去慰问人民子弟兵。

那时县中学生喜欢唱《跟着共产党走》,这也是他们从心底发出的希望和呼唤: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

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人类一定解放!

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多觉悟了的同学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下,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前往新四军盐城抗大分校和掘港抗日军政干校学习。有的直接在南通县参加了工作,走上了抗日革命的道路。当时第一天晚上送走一批,第二天上课时教室里就又少了一些同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4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四安县中侨校旁的一条小路上,几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在小河边漫步,这是南通县中高初中的几个要好的姐妹,也是校党支部的几个女党员。

支部书记陈均拉着张逸城(陈同生的夫人,抗战时陈同生曾在苏中地区工作,时与张逸城结为夫妇,新中国成立后,陈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的手不放,仿佛有许多话要说。原来,根据上级通知,张逸城和几个同学第二天将要到掘港新四军三旅旅部报到参军了。陈均说:“非常羡慕你即将穿上军装,现在分手总叫人依依不舍……”

张逸城是南通县人,回想自己从一个破落地主的女儿,在困境中艰苦求学,后来在革命熔炉中成长的经历,十分激动地说:“我不会忘记你和同学们的情谊,我到了那里会经常给你们写信的……我想,过不了多久,我们一定能在新四军部队里相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那时,南通县中培育的学子绝大多数都投入到滚滚的抗战洪流中,他们有的担任区、乡干部,部分学子先后为抗战捐躯,有的投笔从戎在南征北战中英勇牺牲。新中国建立前,南通县中的同学中成为烈士的就有二十多位,他们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

眼望沦陷的国土,耳听大众的嗟伤,烽火中,南通县中的师生追求真理、为国家民族勇敢斗争的精神将激励一代代青少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