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22日

​大力引培高成长性企业 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区政府办公室 张锬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成长性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对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南通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战场、产业创新的主阵地,通州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机遇。如何做好高成长性企业引培文章,推动更多创新机遇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既是通州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必选项”,更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

近年来,通州围绕“打造全市产业创新高地”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引导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从源头供给、梯队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推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作,企业实现快速成长,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凸显,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目前全区高企总数达45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7%;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7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12家。

当前通州面临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机遇期,打造产业创新高地的“时”与“势”交融同在。企业是创新链中最为关键、最为活跃的基础支撑。需创造性抓好各项机遇的落地转化,坚持梯次培育、资源配置、生态营造一体推进,以引培更多高成长性企业来提升全区产业实力、创新动力和城市魅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精准培育创新企业,推动产业量质提升

围绕“3+2”重点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以“企”聚“链”、以“链”成“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突出培育领航企业。制订主导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完善“直通车”服务机制,“一企一策”支持优质本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改建扩能等方式进行裂变式扩张,着力打造具备生态整合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深入实施企业上市“三年”培育计划,常态开展上市“顾问团”活动,引导企业做优发展规划,形成“培育、股改、申报、上市”的梯次格局。二是突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基于全区现有产业基础,研究细化补链固链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引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自主创新,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内标准,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具有独特专长的“隐形冠军”。三是突出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推动“小升规”“小升高”。根据独角兽、瞪羚、雏鹰企业发展特点,对潜力企业在科技金融、示范应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其持续稳定的政策扶持和高质量服务。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让广大企业“敢转”“愿转”“会转”。

二、持续完善要素供给,激发创新动力活力

增强关键创新要素供给,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激活创新发展第一动力。一是培厚人才创新沃土。围绕人才成长链、企业发展链,进一步完善人才新政3.0版,给予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产业化成长奖励、人才金融服务等政策支持。立足全区产业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十链百校千企”招才引智活动,推动企业急需科技人才与高校毕业就业精准对接。全面提升“510英才一卡通”的含金量,有效解决购房租房、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后顾之忧,擦亮“通达人心、周到服务”人才品牌。二是放大创新财富效应。常态化开展政企银对接活动,充分发挥财政科创资金引导作用,扩大“江海贷”“科创贷”等政策的覆盖面,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贷款担保力度,提高企业申贷获得率。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针对高成长性企业特点,开发以知识产权、供应链、股权等为依托的新型融资产品,打造“风险补偿+担保+贴息”支持体系。围绕“母基金”+“直投基金”双向赋能,发挥江海英才天使基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等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在细分领域拥有行业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三是多元引进创新资源。发挥股权基金作用,以“先投后股”方式招引“四有型”科创项目、落地募投项目,全链条构建“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机制,实现企业与地方共赢。聚焦产业前沿、深耕专业领域,支持企业聚焦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链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引进外部高水平创新成果二次开发技术,增强研发资源外部供给,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提升。

三、优化政策集成集聚,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持续做优科创生态系统,强化创新要素汇聚增值、体系协同运作、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有效嫁接与深度融合,营造创新创业创富的活力生态圈。一是完善政策评价体系。完善潜力企业评价、入库、监测制度,改变以单一营收指标为主,引入市场估值等认定标准,将企业纳税、专利等相关指标纳入企业评价系统,形成以销售收入结合销售增长率、市场估值结合估值成长率的评价体系,支持更多高成长性企业发展。优化项目评价机制,对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类项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验收评价体系。二是提升园区服务能级。积极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聚力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进与上海跨江合作园区规划建设,共建优质高效产业链、科技创新共同体。实施“孵化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快核心企业集聚,全力建设产业创新“策源地”。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资金激励机制,引导优质要素向高成长性企业倾斜。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建立完善全挂钩高成长性企业制度,全面掌握市场主体发展情况,个性问题定制解决,共性问题政策解决。精准推送各类政策措施,全面评估政策效果,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成立专项督导专班,聚焦上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营商环境问题整改、涉企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深入镇(街道)、部门开展务实督导,持续擦亮“万事好通、周到有解”营商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