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07日

以人性化设计 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张晓兰提出的《关于建设育儿友好型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案》备受瞩目。其中,将公共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的条文升级为强制性规定,以及在高铁线路上试行“亲子车厢”两项建议,其背后是如何借人性化设计,推动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多地持续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场地适儿化改造,加强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儿童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积极创造适合儿童成长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服务,为儿童提供安全、放心、舒适的居住成长环境。随着适儿化改造工作走向深入,一些细节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一些城市公厕没有设立第三卫生间,难以充分满足家长带异性子女出行的需求。此外,高铁车厢内也缺乏针对婴幼儿家庭的专门设计,一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

关于第三卫生间与“亲子车厢”的提案,看似是技术性的设施改进,实则是向全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育儿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共同的社会义务。唯有通过系统性支持,才能减少父母育儿焦虑,让儿童在更加包容的环境中成长,推动实现社会“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理想。

具体而言,第三卫生间不仅能解决异性亲子如厕难题,更是对育儿家庭权益的制度保障。将其设置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意味着城市规划必须将育儿友好理念纳入刚性标准,从根本上保障育儿家庭的基本需求,让城市建设更注重细节,关怀不同群体。

“亲子车厢”的提议同样实用且具象征意义。高铁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性场景,其服务细节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设立独立亲子车厢,用隔音设施、儿童娱乐区减少对其他乘客干扰,为育儿家庭提供临时照护空间,这一试点若能推广,或将重塑公共出行中的育儿文化,助力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

然而,设施升级仅是迈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第一步。为了避免第三卫生间沦为摆设、母婴室被占用为储物间,还需有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亲子车厢”若缺乏科学管理,可能异化为“专座”,背离了为公众提供普惠性服务的初衷。所以,提案若想落地还需有双重保障:一是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管理机制,通过立法或政策指导鼓励公共场所设立更多独立、专用的第三卫生间;二是进一步宣传“儿童友好”理念,为育儿家庭创建一个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此外,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不能仅靠硬件投入,还需软性服务配套支持。例如,提案中提到的社区嵌入式育儿服务、普惠托育资源整合等,旨在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为家庭提供从“生”到“养”的全周期支持。这与近年来多地探索的“托幼一体化”“妈妈岗”等政策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的社会支持体系。

上述提案为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具象化的突破口。这些建议既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期待未来更多政策以“人的尺度”规划公共空间,让每个家庭在细节中感受制度温暖,让友好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孔德淇·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