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19日

共和国老将军陆凤彬:

饱蘸家国情怀 挥毫瀚墨春秋

夏日炎炎,草木葳蕤。在通州区东社镇,一座忠孝文化园已成气象,一步一景、寓教于景、景中有意,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置身园内,可以充分感受到忠孝文化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这是福建省军区原政委陆凤彬将军倾注心血筹资建造的。

经历了42年的军旅生涯,却退而不休,在家乡筹资建造忠孝文化园、潜心笔墨义卖书法作品、组织南通首届十大孝星评选……这些在陆凤彬将军看来,是一位老党员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一个“游子”反哺家乡、回报故土的情怀。

 

 

 

 

 

 

人退休了,思想不退休

“今天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知足,知不足’。我对军队给予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知足,对自己所获的荣誉知足,但是我对自己的学习不会知足,关心军队建设不会知足,为人民服务不会知足,谢谢大家。”这是2000年5月,福建省军区政委陆凤彬在退休告别会上的告白。

已是杖乡之年,陆凤彬面临人生的二次选择。

颐养天年,生活可以过得很充实。陆凤彬觉得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仍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的人退休了,但是思想不退休,做我能做的事,实现人生价值非常重要。”

“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能丢了文化的根!”

陆凤彬酷好书法,深谙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退休后,他咨询了一些有识之士和战友、朋友,建一座文化园的想法悄然萌生。最初选定的文化园主题和名称有三个,一是德苑,即重视思想教育;二是佳想苑,向后人传输倡导健康有益的思想,茁壮成长;三是思苑,谐音“饮水思源”,莫要忘本。

斟酌再三,陆凤彬决定综合上述三园的概念,建设一座忠孝文化园。“社会上不忠不孝的现象时有出现,复兴传统文化因子在这个当口很有必要”,陆凤彬希望借助忠孝文化园在国内重新唤起重忠行孝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

2006年8月,忠孝文化园开始奠基规划。他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将忠孝园的基调定为“古色古香且具现代特色”,于是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以苏州园林式建筑为主调,体现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的韵味。

忠孝文化园施工时,陆凤彬将军经常亲临现场,具体指导。如今园中那块写着“忠孝”二字的石头,是他到福建“淘”到的,这块石头重达9.5吨,用大卡车长途跋涉运回南通。陆凤彬将军曾在福建工作,知道那里的石头多且好,所以他特意到福建“淘石”,为了找一块中意的石头,将军往往要爬上好几个山头,有时候远远看到一块石头很理想,但翻山越岭走近一看,却是一块风化石。如今园内这块刻有“忠孝”二字的巨石,倾入了他很多心血,被誉为“镇园之宝”。

2008年11月10日,全国第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忠孝文化园(第一期)在东社镇落成,免费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广大干部、国际友人、群众和青少年更是络绎不绝。

2014年,陆凤彬将军又做了一个决定,把倾注大量心血筹资3亿元建成的“忠孝文化园”,义无反顾捐给地方政府作为南通市中小学和市民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他说,“我把忠孝文化园捐赠给国家,只是做了一名退休老军人应该做的事。”

碑帖不离身,毛笔不离手

退休二十余年来,陆凤彬将军从来没有停止在书法境界上的追求。今年,他将在故乡通州举办书法作品展,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以书法创作形式诠释对党的无限热爱,歌颂祖国的巨大成就,并借此机会向父老乡亲汇报书法所取得的成绩,再一次为美丽的故乡增一些文化元素、添一点墨香绿色。这是陆凤彬将军继本世纪初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苑等地分别开展书法个展后第6次开展、在南通第2次开展,这也将是他的“收官之展”。

在私塾时,陆凤彬就奠定了写毛笔字的基础,在学校书法比赛中曾获奖。1958年入伍,1980年成为军中师领导,从此无论是批示文件还是修改文章,他都坚持使用毛笔。陆凤彬潜心读帖、临帖,更以能者为师,不论平凡、不论显达,他都真诚求教,朴素执著。后为沈鹏关门弟子,接受集中和系统的指导。陆凤彬取百家之长,镕古铸今,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皆自成风格,“五十多年,我一直碑帖不离身,毛笔不离手。”

陆凤彬的书法以草书见长,近几年的创作与探索得到了诸多专家名人的首肯。著名书画家程十发评述:“纵观陆凤彬将军的书作,寓柔于刚,寓雅于拙。传统论书尚骨气,重韵律,崇境界,贵天然,凝练新异而高古的美,充满着豪侠之气、军人之威。可以感觉到那洒脱的书卷气慢慢滋生开来,一种个性的耐人寻味的笔墨功夫渐渐沉淀下来。”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多次称赞陆凤彬:“他学习书法心很诚。他认真学习古人,注重发挥个性,路子正、方法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在忠孝文化园内,思苑、忠孝坊、中华柱、忠孝文化走廊、24孝24忠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将军书忠孝、祥云五曲桥等景观,让人感悟“忠诚爱国”“百善孝为先”的真谛;园内收藏了近50方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砚台,还能欣赏到赵朴初、程十发、沈鹏、武中奇等八十多位书法名家作品,以及迟浩田、向守志等100多名将军的墨宝……

百名将军书“忠孝”,搜集过程却十分艰辛。为了遍寻国内百名将军的墨宝,陆凤彬和夫人肖云一一登门拜访,跑遍了全国16个省市。在陆凤彬的执着坚持下,终于聆听了迟浩田、向守志等118位将军抒怀忠孝观,并求到了他们为忠孝园赐的墨宝。

忠孝能两全,涵养好家风

走进忠孝文化园,正面大楼是主楼思苑,推开思苑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凤彬将军亲笔题写的“忠孝能两全”几个大字。在多个场合,他也经常说起这句“忠孝能两全”。

“都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很多人感到奇怪,为何我要说忠孝能两全。”陆凤彬将军说,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古人说忠孝难两全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的产物,而如今信息技术发达,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行孝,只要有真正的孝心,忠孝必然能两全。”

陆凤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也是最受母亲宠爱的那一个。1958年入伍时,陆母已六十多岁,身边子女仅陆凤彬与她住在一起。决定从军时,面对众人的挽留,陆凤彬没有动摇。“‘孝’有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孝’。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希望我们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母亲虽然舍不得,但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参军报国。

这一去就成了终身军人。当兵第二年,母亲因病逝世了。从军后的每个晚上,忙完工作的陆凤彬总是不由地想到远在老家的母亲,想到从军离家前母亲不舍的眼神,想到深处就不由地泪目。

退休之后,他带着夫人回到了祖居地通州东社镇,从此守着祖宅、守着母亲。大概是上了年纪的原因,晚年的陆凤彬愈发变得柔软敏感,对母亲的那份思念也愈发强烈起来。现在每每怀念母亲,总能想起母亲叮嘱他的话,“做人要做忠臣而非叛臣,要做孝子而非逆子”。

陆凤彬说,在他之前,家里没有人当过兵。之后,在他的教育引导下,陆家子弟先后有30多人报名参军,报效国家。陆家后人在军队或地方成长进步,皆是按照“忠勤守信,尽职尽孝”的家训和凭着各自的努力而有所作为的。之后将军把家风概括为“忠勤正善”——忠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勤就是勤奋好学、勤俭节约、勤恳耕耘;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善就是善良、友善,善待他人。

陆凤彬说,现在人们说到忠孝,有不同看法,有人将“忠”和“愚忠”联系起来。“有不同看法比较正常,新的时期要树立起正确的忠诚观。”他认为,当今社会特别要大张旗鼓强调“忠诚”,即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实守信。做人要讲人品,做官要讲官德。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或将领,不管是在位还是退职,如果借助高位尸位素餐、损公肥私,那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退职多年的陆凤彬,就是这样一位言行一致、积极发挥文化余热辐射乡里的党的“新乡贤”。

如今耄耋之年的陆凤彬将军依旧不忘初心,时时关注国家大事,挥毫泼墨书写了一副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八条屏,自勉的同时警示他人。他坚定表示,一定不忘初心、全力支持党和国家的改革事业,一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地当好党的“新乡贤”,尽心尽职地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

记者 丁晓峰 刘金疆 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