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2月14日
太阳殿村木刻年画走向海峡对面
本报讯(记者 徐艳梅 通讯员 朱晓梅)年画纳福,祈吉祷祥。2月8日上午,虽然年已过完,但姚正泉仍在奋力印制木刻年画:“这是一个台湾客户年前就订的,当时我没空,他就说等到年后。”
好货从不怕晚。作为兴仁镇太阳殿村姚家木刻年画的第三代传人,姚正泉的手艺深得祖辈、父辈真传,制作的年画刻绘精美,色彩绚丽,且颜色持久。姚正泉拿出一张他8年前制作的纳福年画,赤橙黄绿,色彩亮丽仿若新画,独特的肌理线条依然分明流畅。
在我国,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因此姚正泉的年画颇受市场欢迎,不仅附近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买,连南通其他县市区甚至外省市的人都慕名而来。就在2月7日,一对山东夫妇驾车9小时,慕名前来购买了一些木刻年画,说是儿子在国外,很是思念祖国,想要几幅具有浓郁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木刻年画聊以慰藉。年前,还有来自苏州、镇江等地的客户前来订货。
当天正在印制的年画是姚正泉首次承接到的台湾订单。客户是两名台湾青年版画艺术家倪又安和陈又宁,他们每年都会到大陆各地考察年画,前些时候在南通待了几个月,十分喜欢南通的木刻年画,“南通年画造型和工艺都很有特色,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有启发。真正民间的东西永远都有生存土壤,所以我们创作的时候向民间学习很多。姚老师传承得很好,地方也很支持,让他们能每年继续生产传统手工年画。”倪又安表示,这批年画他们将用于收藏。
这批订单共18套,每套200张。为让客户尽早拿货,姚正泉还没从年前的忙碌中缓过来,年初八就开工了,“一天最多印100张,一点都不歇劲,现在已经做到第四套了,大概还有一个月就能完工了。”姚正泉嘴里说着手下不停(见上图,徐艳梅 摄)。每张年画需要的套色最少4种、最多8种,每种颜色每张都需手工上色一次、翻纸两次、抹平一次,且全程都站着,这对已经72岁的姚正泉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一辈子都做这个,能把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到海峡对面甚至国外,我非常高兴。”姚正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