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28日

“翠微诗社和毓秀诗社虽然早已成为历史,所幸诗社社友们留下了不少精品力作。”

金沙成立最早的诗词组织——诗社

庄奂

“小小金沙赛扬州。”此说早有流传。这是因为在历史上,金沙的经济比较繁荣,主要是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风景比较秀丽,“古沙八景”令人留连忘返;而且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清乾隆、嘉庆年间,金沙就成立了诗词组织。地址设在南山寺翠微楼,被称为“翠微诗社”;设在金西毓秀山大圣庙的,被称“毓秀诗社”。说是诗词组织,实际上是诗人雅集的固定场所,两处诗社,同一班社友。

据清嘉庆五年(1800年)邱标纂修的《两淮通州金沙场志》“人物篇”所载,闽中刘名芳,与金沙张克歧、程文光友善,在南山翠微楼联诗社数年。又载,浙江人张廷圭,与个道人丁有煜、程老松、刘名芳互相酬唱。如皋人江干流寓金沙,访莼湖(张克歧)、虚堂(张克谦)订为社友,互相赠答。此外,参与诗社的还有邱标、瞿济、曹竹人、李双客、曹鹤庆、邱士等。

开始,闽中名士刘名芳寓居军山时,听说金沙的张克岐等一些诗人颇有造诣,特乘舟来造访。舟行至金沙西横桥拐弯上岸,询问当地居民得知张克岐的住处,随即登门拜访。二人诗心相通,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刘名芳受到热情接待,事后赋七律一首,题为《舟泊金沙》:一帆撑破五山霞,直到横桥路转叉;若个创成鱼米市,凭谁披出海江沙。钟疏寺远堆云渚,水碧舟停种竹家;料得有人能识我,不令游子怅天涯。

自此二人你来我往,结成莫逆之交。一次二人游五山,游近黄泥山,山路中断。刘名芳建议张克岐在黄泥山东麓建桥,将五山路径贯通。张克岐欣然同意,随后独力捐资,鸠工削崖凿石建桥一座,称“彩虹桥”。行此善举,他却赞扬刘名芳乃倡行善举的有心人,而以七言古风《自记彩虹桥落成》述其事:蜿蜒五山游甫半,巨灵斧劈忽中断。行人踟蹰空咨嗟,蜡屐何由登彼岸。春风招我曳杖来,到此顿生望洋叹。先我有心有刘郎,嘱我为梁架泽畔。削崖凿石乃鸠工,大橹高樯通鹤鹳。乡人高揭曰彩虹,从此溪山画里看。

刘名芳与张克岐的密切交往,促使金沙地区的诗人日益活跃,并吸引了海门、如皋乃至安徽、浙江等地的骚人墨客流寓至此切磋交流。刘名芳、张克岐等也由此萌生建立诗社的动机,并于一年秋天雅集诗友于南山寺翠微楼,把诗社组建起来。因有时社友们还去毓秀山大圣庙活动,不久又建立起毓秀诗社。

《金沙场志》“艺文篇”中有一首署名“前人”(据考即刘名芳)的七律《秋结社翠微楼志感》:翠微耸起欲干云,似与琅峰接不分。到处乾坤饶胜迹,教人风雨构奇文。三江北去秋偏早,四海东来日近曛。大半勾留俱似此,老翁何事泪沾巾。

“艺文篇”选载诗词歌行65首,就有39首系诗社社友的作品。其中涉及南山寺翠微楼的10首,涉及毓秀山的5首。涉及两处的诗作,多半与诗社的活动有关。另有20多首则属于寻幽探胜、怀古凭吊、感事抒情、相互酬唱等的诗词。

始建翠微诗社的时间是秋天,接着建立毓秀诗社,究竟在何年?从新安流寓金沙的程老松《翠微楼赠别》一诗中可以推算。这首赠别诗讲到翠微社里“十载追随”,可知诗社已成立了十年左右,程老松依依惜别,返回故里,此时应在纂修《金沙场志》的嘉庆五年(1800年)以前,从搜集材料修成场志需要四至六年,再加上诗友交往的三至五年和成立诗社十年左右,可以弄清建社的时间约在乾隆晚期1780~1786年之间。

诗社建立以后,曾有段兴旺时期。正如张克歧在《秋日翠微社楼偶集》一诗中所述,诗社呈现过岩桂香风、旧侣相逢、“烂漫珠玑文宴集”的盛况,社友抒发过“夕阳天朗秋光好,晴雾轻烟隔岸晖”的喜悦心情。但是,“没有不散的筵席”。也许就在程老松离群而去后的几年间,外地流寓来金的骚人墨客“叶落归根”纷纷返回故里,金沙的吟朋社友多半也“两鬓萧萧已暮年”,从此诗社渐趋冷落。张克谦在《同个道人、刘名芳、李放客集翠微社即事》一诗中就流露出“旧社怜岑寂,吟情兴已违”的惋惜之语,并对寓居金沙欲离未离的吟朋倾诉着“开轩邀二仲,未许遽言归”的诚挚挽留之情。其后在邱士的《夏日雨霁登南山楼》一诗中还发出了“此日空存庾老兴,惜无知己共论文”的哀叹。

翠微诗社和毓秀诗社虽然早已成为历史,所幸诗社社友们留下了不少精品力作。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能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不仅可以窥探前人所创的业绩,而且对今天开发旅游资源,弘扬国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会有些启迪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