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29日

大力推进通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通州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曹玉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通州立足制造强区建设,加速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产业链由短缺向完善延伸,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智能化迈进,逐步推动通州制造向通州“智”造跨越。

一、通州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州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一)项目建设不断优化

完善招商体系,形成以南通高新区、各镇(街)和投资服务中心三大主力招商队伍齐头并进、区级部门助力招商的新格局。实施区领导挂钩联系项目机制,开展产业项目季度集中开工活动,营造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项目建设“周会办、月促进、季点评、年考核”机制,形成项目推进闭环管理。

(二)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深入开展专精特新梯度培育,建立服务专员制度,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聚焦科创企业培育,2022年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295个。完善企业上市及新三板挂牌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季度上市工作推进会、月度专班走访服务、专题会办会等方式,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进展。

(三)绿色发展加速推进

加快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有序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区高质量发展平台上线,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82%的企业纳入评价。

(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出台《“万事好通、周到有解”通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不断扩大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影响力。聚焦产业抓人才,2022年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4名。开展石港、平潮、金沙3个二级载体平台规划选址和发展定位研究,加速推进“南通高新区+片区”的“1+3”板块体系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制约通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通州制造业虽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对标国家、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新任务,仍存在差距。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通州制造业中小企业偏多,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和高效益的企业偏少,企业产品关联度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与大企业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全产业链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系统尚未建成。

(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区内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大企业,部分中小企业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南通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有待提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成效尚不显著,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规模企业有待进一步引育

区内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领军企业、带动型大企业和平台型大企业不多,缺乏国内外知名的终端制造企业和品牌,规模企业产值增长速度不快。截至2022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9家,与2021年底同口径相比,净增138家,增幅不大。

(四)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受新旧动能转换、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挑战,区内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已出台的系列助企惠企政策的针对性和政策宣传、解读、推广的精准性需进一步强化。同时,项目建设在用地和资金等方面都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工业用地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工业限电政策执行还不够精准。

三、通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聚焦新兴领域,培育优势产业

深入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以“一主一新一智”产业链为主导,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向芯片设计、检测、集成电路零部件、半导体光电等领域拓展。抢抓汽车电动化、共享化新风口,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抢抓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加快向数字化、集成化、高端化升级。推动家纺产业构建创新体系,积极培育电商、直播等新经济、新业态。抓牢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聚焦转型升级,深化自主创新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传统制造与新型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大力招引科创型制造业项目,利用资金奖补等政策,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合作,促进产业与科技对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创新融通发展机制,引导中小企业以产业链专业分工方式进行模块化创新,推动形成集群创新发展优势。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的分类服务指导,推动企业以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攻关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三)聚焦项目引推,壮大产业规模

突出招商的专业化、系统化、目标化,围绕通州家纺、建筑等传统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狠抓外资招商、重大优质项目招商。提高项目资源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在用而不足、供而未用的项目上求突破,对有预留用地的项目回头看,评估预留的必要性。完善项目落户研判机制、问题协调机制、资源统筹机制,靶向施策增强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带动投资稳定增长。加大规模企业资源挖掘和培育力度,优化扩容上市梯队,力保企业上市运作无障碍、快推进。鼓励规模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推动制造业规模效益双提升。

(四)聚焦惠企助企,增强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搭建惠企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推送、解读线上可见,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探索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政策,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力促各类惠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落实市、区人才新政,完善人才安居、医疗保险等公共保障服务。发挥好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鼓励银行贷款额度向中小企业倾斜。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打通线上线下政企沟通渠道,推动企业信用不见面“云修复”“掌上办”,以优异的服务构建优质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