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07日
新教育:我的诗及远方
吴佑华
感恩你——新教育,让我在这个“50+”知天命之年,能暂且放下手上的柴米油盐,重新追寻一段诗及远方的浪漫。
——题记
我第一次见到你,是在2015年11月,在河南郑州管城举行的第五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期间。
那天,你伫立在黄河边上,凝望着。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来。被惊醒的黄河水似乎还没有完全清醒,映着天光的细浪,发出呢喃的声音。
微风吹来了。
你眯起眼睛,轻轻地摇头,看着渐渐多起来的崇拜你的教育人,似乎有点吃惊。
不过,很快你发现了一直在凝望着你的我。你的目光开始变得柔和。
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你那充满深情的目光,便轻轻走到了你的身旁。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我情不自禁地张开了双臂,你热情地迎接过来。
你悄悄跟我说,作为一名教育人,读书不要只盯着“三种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作业辅导书,走路不要只走“三点式”——办公室、教室、寝室,教育生活除了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问道,“什么是诗和远方?”你没有直接告诉我,只是说,此“诗”可以是诗,但更超越诗;远方很远,也很近,可能万里迢迢,也可能就在田角。对“诗”的追求,就是对美好的向往;对“远方”的憧憬,就是对人生梦想的追求。让自己的人生中有诗、有远方,才能让自己在事业发展的跋涉过程中保持优雅的姿态。
那天,我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身临田野感受教育的神奇,我庆幸有缘新教育梦想。
那天,我的生命激情被你唤醒,我决定守望新教育。我反思过去没有诗与远方的日子,生命是何其荒凉,人生失去了方向与意义。我笃信,有你在,诗与远方就在,我这颗炽热的心就不会停止跳动,你将时刻提醒我前行。
临别时,你深情地叮嘱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孩子共同来创造。”
我回味着遇见你的温馨,调理好由来已久的倦怠心态,梦想着帮助孩子成为自己,享受教育的诗意,享受智慧的快乐,让我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的自己。我调整好行走的姿态,开始奔走在幸福完整的教育大路上。
我奔走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路上。与师生一起参与“图书漂流”、共建“班级图书馆”,参加师生“共读一本书”等活动。我透过书中的世界,在理想与现实的穿梭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在本我与超我的角色转换中洞察人性的智慧与弱点。业余时间,喜欢读书成为我的标配。我长年累月的跨学科、跨专业阅读,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我读老子、读孔子,读李白、读苏东坡,读陶行知、读朱永新,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一篇篇读书心得《数学眼光:换一种角度读“老子”》《数学眼光:换一种角度欣赏诗》《汲<论语>思想精华,做儒雅数学教师》《“六大解放”:让数学课堂与“创造”相融》等被《数学教学研究》相继刊登,撰写的《让数学课堂飘逸人文诗香》荣获全国2021年度书香校园行动叙事大赛一等奖。
我奔走在“师生共写随笔”的路上。《爱众亲仁:让教育直达孩子的心灵》《穿越时空,与<论语>为友》《跟着校长“玩手机”》《数学课堂里那一片吴山越水》《但愿人长久,数学亦抗疫》《走进兴仁中学聆听美丽生动的新教育课改故事》《在耦耕园中享受生命成长的美妙》《抗疫课程诞生记》《乡村新教育的种子》……一篇篇文章先后在《通州日报》《南通日报》《江苏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新教育》《教书育人》等刊物上发表。
我奔走在“聆听窗外声音”的路上。河南郑州、福建厦门、四川成都、重庆綦江、上海浦东、江苏泰州、江苏新沂……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这个农村的数学老师终于有机会与朱永新、李镇西、许新海、许卫国等大咖面对面交流心得,聆听教诲,放飞心情。我感到每一次遇见,都是一场最美的开始;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每一次奔跑,都是为了凝聚更好的能量。
我奔走在“构筑理想课堂”的路上。省内外留下了我执教一堂堂公开课的身影,主持多项省、市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倡导深度学习、智慧学习的理念,成果论文《深度学习:让数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对话:让数学教学触及心灵深处》《探本·萃取·衍生——奏响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三部曲》等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总结、反思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其成果《慧生课堂:从教学主张到实践建构》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在“构筑理想课堂”中,撰写的学校课改叙事《构建研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学起来》发表在《教育(读写生活)》2018年第7期上。《中国教师报》于2016年12月20日整版刊登了我的课改叙事《朝着“教学做合一”的方向》。
我奔走在“研发卓越课程”的路上。几年前,学校研发校本课程——系列“馨仁”课程,根据校长要求,我为学校提出了研发三原则:有意义,容易做,有趣味。我领衔研发的《诗情·画意·数学眼光:换一种视角欣赏诗》《2020,抗击“新冠肺炎”的数学视角》《知仁·兴仁·达仁》等校本课程成为区级精品课程。参与开发“幸福农事”校本课程,撰写的课程叙事《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芳香》刊发于《德育报》。一位同事看到我领衔研发的校本课程《诗情·画意·数学眼光:换一种视角欣赏诗》后问我:“你一个专业数学老师是怎么与古诗词联系上了?”我说:“这是我长期跨学科、跨专业阅读带来的红利。”
我奔走在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路上,不断播种新教育的种子,努力“像行动者那样思考,像思考者那样行动。”我走进南通大学、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成都龙江路小学、重庆綦江中学等学校,同广大师生分享我的新教育实验的实践与感悟。去年,我撰写的《愿做点灯人,散作满河星》参加“我与新教育20年”全国新教育叙事大赛荣获一等奖,并被收录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编著的《教育的幸福——我与新教育20年》一书中。我撰写的《朝着“新教育”那方——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新教育实验叙事》被收录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教育研究院编著的《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新教育实验管理操作手册》一书中。我多次获得全国新教育生命叙事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新教育人文叙事大赛一等奖,全国新教育实验十大卓越课程奖,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提名奖),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校长说,学校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的殊荣,有我的一份功劳,这是校长对我的褒奖,也是对我的鞭策。
几年过去了,我沉浸在与你相遇、相知、相爱、相守的幸福回忆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吟诵着辛弃疾的词,心中庆幸寻到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答案。你,已成为我身边真实存在的那个意中人,即使是回眸的瞬间,只是一望而已,便永驻心间,你我真是机缘巧合,一生相伴。
夜梦中,我回到与你邂逅的那个地方,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与你相拥着。
我向你告白:每逢想起你,心里总是起起伏伏,有时感到你抽象到摸不着,看不见,如云似烟,可缥缈中,你总有芳香弥漫,动人心弦。见到你,总是令人驻足,向往未来。你的如诗如画,如梦似幻,让我感觉非常放松惬意。
我深吸了一口气,你的秀发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顿时让我感到心旌摇荡。而那一刻,我也感到了你怦怦直跳的心,感恩你与我相遇。
突然,你温柔地问我:这就是诗吗?
我有些不解,但瞬间明白了,便点了点头。
那远方呢?你微笑着又问。
我捧起你的脸颊,将我们的目光一起看向那流淌着的黄河水。
我说:它走在通往远方的路上,流向大海,一路将你的诗吟唱:
你是一种教育理想/你是一股教育的激情/你是一份教育的诗意/你是一项教育的行动/你启迪我在行动中思考/你鼓励我在行动中提升/你帮助我在行动中成长/你让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