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21日
做故事育人的亲历者、推动者
任卫兵
第一次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大概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次学校邀请时任《小学语文教师》主编的李振村作“教师软实力的锻造”讲座,李老师认为故事素养是教师重要的非正式素养,是教师应着力打造的软实力之一,他指出,增强故事储备、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用讲故事的方式解决问题等是形成故事素养的主要路径。特别是他讲到一位班主任用不断放大优点的方式转化一位后进生的故事,让包括我在内的听讲者为之动容,也正是借此契机,我开始进行故事课程建设的尝试。
李老师的讲座触发了我提高自身故事素养的冲动,而一部教育电影则让我更加坚信故事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受《放牛班的春天》这类教育电影的启蒙,我开始涉猎各国的教育电影。其中,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片中,一位代课美术教师用爱因斯坦、毕加索等患有先天语言障碍症的人克服自身局限,向世界展现他们独特一面的故事,帮助受同样病症困扰的小男孩伊桑发现绘画潜能,重新找回自信。尽管这是外国的电影故事,却吸引我连看三遍,而且每一次都深受震撼。它也让我深信,好的故事能给人一种感染,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能给人一种唤醒,一种生命潜能的唤醒。
在数学故事课程建设初期,我坚持在每节数学课前为孩子们讲述一些趣味、励志故事,这期间我整理形成的《任老师讲故事》分三期在《名师之路》杂志上连载。课前的故事热身确实起到了激发兴趣、增长见识的作用,但故事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随后,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上,并且以主题或专题的形式将它们融入日常的数学教学之中,也因此形成了一批课堂代表作——如“方程的故事”一课将与丢番图有关的数学故事融为一体,孩子们在经历了“巧设未知数”“巧算丢番图年龄”的过程中,对数学家毕生为代数学的发展而奋斗的精神也有了比较切身的体会;“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将一位数学爱好者为区分“X×Y”中的字母与乘号而创建乘法简写规则的曲折探索故事穿插其中。由于问题源于学生自身,他们自觉化身为那位数学爱好者,一起为问题的豁然开朗而兴奋,为遭遇的失败挫折而神伤,为不断追求完善而绞尽脑汁。在共同推演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创造”出了乘法简写规则,更催生出胜而不骄、败而不馁的可贵的人文精神;“谁分的饼多”一课将华裔数学家蔡金法教授调研中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辩证看待中美学生数学思维的差异,开始懂得如何在求简思维与非常规策略间自由穿行……
通过六年多时间的课程实践,我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数学故事具有激发兴趣、促进认知、启迪智慧、孕伏思想、追求至善等育人功能和价值,但故事课程建设的最终指向还应落在人身上,即通过具身实践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并凭藉自己书写的人生故事去影响更多的人。
从一个人转向一群人,我依托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通过定制培养、协同发展等方式,创造了团队四年中走出九位高级教师、七位大市学科带头人的“井喷”现象,为大家描摹了一条别样的“人生风景线”;注重阅读反思,努力让每个明日成为值得期待的日子,创造了连续撰写六篇感想终在《人民教育》“阅悟”栏目得以发表的“特殊纪念册”;进入知天命的人生阶段,仍不停积累、不怠学习,创造了与妹妹一起晋升正高级岗位的“双向奔赴”……
人生努力耕耘的过程,正是精彩故事诞生的过程。好的故事,需要你我以及更多人的用心创造。过去,故事涵养、激励了我们;未来,我们用自身的故事书写历史、丰盈人生。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