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21日
学会做孩子生命里的一束光
徐春花
身为家长,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会发现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他能和同学、朋友聊得很多,但和我们只有三言两语;他能和朋友一起旅游,却不愿和我们一起出行;他能和同学分享秘密,却对父母设置了密码。其实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段过程,作为父母不必担忧、也不必失落,更不用焦虑,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步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维,于是向外发展的意愿十分强大。这期间,如果父母能正确、智慧地与孩子交流,相信我们依然是孩子生命里一束温暖的光。
一、给予充分尊重,让对话显平等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大人的尊重,需要把他们当作大孩子平等对待。如何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让他们感觉是被尊重的呢?
1.认真倾听
每个人天生都有想表达的欲望,任何时候家长都别着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听孩子说完,尊重他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跑过来和你说“妈妈,今天我考试得了85分时”,我们不要马上做评判,而是继续听下去,避免聊天戛然而止。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头或“嗯”“哦”等表示我们对他所说的话有反应,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最后对孩子说的关键内容我们适当复述一下,给予反应。比如当孩子说完这次考试的情况后,我们可以这样说:“原来是这样呀,试卷确实太难了。”
2.保持目光接触
眼神可以透露出心灵深处的消息,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从眼睛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孩子虽小,但是他已经会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周围的事物,会察言观色了。所以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应停下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让他感觉到父母是在认真地听我讲话,他们是重视我的。当然,我们在用目光看向孩子时,眼神应该是亲切的、和蔼的、信任的、期待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没有任何压力地跟我们愉快交流。
3.向孩子倾诉
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一味只听孩子诉说,时间久了,孩子就有可能养成只说不听的习惯以及只接受帮助不懂付出的行为。所以,如有恰当的时机,大人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心里话,听听孩子的想法,让他切实感受到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小到和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聊一聊饮食,大到家里要添置电器、置换房子等,甚至父母工作上的事都可以试着与孩子聊聊,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给予自主表达的机会。
父母与孩子有了最基本的平等,必然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父母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一个朋友,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建立完善,才能和孩子有“话”可讲。
二、不断提升自己,让交流有话题
父母都曾是孩子幼儿时期的一道光。但到了青春期后,父母和孩子就出现了沟通上的“断层”。怎样让自己和孩子有话可聊呢?我们不妨去这样尝试:
1.培养相同的兴趣爱好
兴趣可以让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那么交流时就有了共同语言,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认同感。比如孩子喜欢旅游,可以和他一起做旅游的攻略,聊一聊各地的风土人情;孩子喜欢阅读,可以和他共读一本书,聊一聊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孩子喜欢运动,可以和他一起跑步、打球,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舒展。相信在共同的爱好中,我们也一定能找到和孩子更多可以探讨的话题。
2.内外兼修,提高自身素养
时间总是那么快,孩子不知不觉读完了小学、上了初中,要进入高中学习了。他们慢慢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原先在他们眼中无所不能、几乎完美的父母可能就变成什么都不行了,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一是多阅读,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保持思想活力;二是要关心时事政治,这样就有和孩子讨论的新鲜话题,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三是要增强生活的技能,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无所不能”;四是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评价美、欣赏美、创造美……跟孩子一起成长吧!因为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
3.适当示弱,学会向孩子学习
研究表明,必要的示弱是教育的艺术,是一种大智慧,它可以让孩子成为生活的的主角,培养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学会向孩子“示弱”。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普遍,孩子们接受科技产品的能力比成人要强得多。如何控制好孩子玩电子产品的度,同时又不让孩子反感家长的唠叨,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就可以向孩子适当示弱,向孩子学习。“这个小程序怎么用啊?”“这个按钮的功能是什么啊?”“看来知识的力量很大啊,妈妈要向你学习了!”这种交流中的因势利导,不仅不会让孩子反感,反而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家长,面对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上步伐,让自己和孩子的话题不仅限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也能同频共振。
三、把握沟通技巧,让对话有温度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融洽的核心原则就是不妥协、不粗暴。所以在和孩子聊天时我们可以去这样尝试:
1.从细节聊起
细节决定成败,聊天也是如此,着眼于细微处可以让孩子能够有话可说。比如,我们想知道孩子在学校一天的大概情况,如果直接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问题比较大,孩子一下子把握不准大人到底想知道什么,一句“挺好啊”就可以结束聊天。如果把问题变小一些,“今天你们有体育课吗?”孩子回答时问题明确了,也不会感到父母在窥探自己,对话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压力。
2.从别人的事开始
交流时,如果直接问孩子自身的情况可能会引起他的警觉,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人的事谈起。“妈妈听说小瑞今天忘带作业了,怎么回事啊?”孩子说不定会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们小瑞今天作业没带让家长送了,或者小瑞被批评了,又或是小瑞的作业其实是没有完成……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其实能看到孩子对小瑞不带作业这件事情的看法,了解孩子对学习的一个态度。
3.用“同理心”去感受
在和孩子聊天时,由于认知的不同,大人很容易出现时不时给予孩子否定的现象。比如,孩子说“数学好难学啊”的时候,大人会说“数学怎么难啊?你上课有没有认真听啊?别人怎么能学好的呢?”家长一系列的否定加质问肯定无法和孩子把话题进行下去。这时,我们尝试换个方式去回答:“嗯,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想要学好它确实需要花点时间。”“我们老师也说要学好数学得多思考,掌握正确的数学方法呢。”……在同理感受孩子的感受时,我们也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知道了他的需求,进而可以帮助他解决困惑。
有位作家这样讲述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ta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孩子成长速度又一定快于我们老去的速度,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会和他们一起成长,让智慧的交流成为陪伴他们一路前行的温暖的光。
(作者单位:通州区张謇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