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21日

知行并进,寻觅内外之美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有感

瞿冬伟

图为瞿冬伟正在阅读《中国美学十五讲》。

近日读了朱良志教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似一下子打开了久违的文学之门,思绪回到了初中,那时候对古诗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唐代道教与文学的映衬使得唐朝成为历史上光彩炫目的时代,佳作频出,才子接踵而出,处处透露着美的印迹。再想远些,庄子的游鱼之乐,列子的御剑飞行,也是各个时代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生命重塑的体验。在寻找“美”的道路上,前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其中第十四讲的内容读来体会最深,形神之辩,是中国美学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哲学范畴中难以厘清的一个方面。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及个人的思考,从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形神之间的奥义,以期得到更多的指正。

一、内美外形,以形促神

诸子百家在涉及哲学方面对人个体生命的哲学思考是形神问题的逻辑起点。中国人将形、神的产生归属于天、地,认为神来自天,神明不可违,缺乏质疑精神,受时代局限,古人一直认为神为元创力,无象即有象,大象无象。这就好似书法,形式再多,若无神韵,难称大作。故事物表征仍需内在境界衬托,以内在美引发形的质变,由内至外的气象与境界更变,则更进一步推进内在美化。书中引用“裴楷清通,王戎简要”,阮籍是方外之士,其母殁,表现怪异,与其礼不和,但是裴楷前往吊唁,先于阮籍而哭,时人不解,裴楷则认为自己是俗中之士,依礼而行,从故事中可以看出虽然二人表现各异,但内在的认知其实都是一样的。阮籍虽然外在没有表现的恸哭,但是从他数次吐血数升,都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更悲,哲学意义上讲不流形于外,但内心深处没有比他更难过的人;从阮籍得知母亲去世仍拉人下棋,葬母时蒸猪食酒,长啸吐血,其实更是以外在的行动证明内心的痛苦,只是与常人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对形制的超越。

在普通教育教学中,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规律为“教学做”合一,教育中内核主旨为教师的先教,即满足内在知识的充盈,才能把知识的美洋溢于外;学与做是学生的行为,所获所思又可反过来促进教学的改进。

二、内形外美,以美塑形

中国美学中历来重神轻形,重在意蕴的表达,山水林木、鸟兽飞羽等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而像眼眸神韵、狂风怒雨,则是无形的,在中国艺术家眼中,无形的世界比有形的世界重要得多。“不似之似似之”,似与不似之间,正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朦胧之美。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字还是画,都对形选择性地弱化,而对字画的神更为追求。书中提到唐代张彦提出的物品论,从自然-神-妙-精-谨细,从中可以看出精与谨细都是属于技法类,即内形,而其余三者皆重于其美,倾向性尤为突出。神韵之处,增一分,则形之自然更进一层,故很多字画初看无甚妙诀之处,再看韵味已然颇具风骨,以神韵之美为技法塑形,整部作品以神统形,以意融形,感染力和穿透力更为强烈。

在职业教育中,受“做中学”的影响,杜威提出的偏向于儿童从做事情中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做学教”合一则是由张雪门先生提出,“行为课程”以行为为中心(内),以设计为过程(外),课程教学方法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课堂的内在由课堂设计体现,外在活动的逻辑性则为课堂主旨服务,对标当下南通职业院校开展的中职金课建设,挖掘职校课堂特色,寻找课堂之美。

三、和合之美,形神统一

“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内外和谐,所产之美,既是内外统一的,亦是形神统一的。在寻找美的道路上,只有内外合一,和谐共生,才能寻得美、融进美、发扬美。象内之象为虚,象外之象为实。很多技巧熟能生巧后便能接近于道,如书中伊尹,以烹饪之道论治国之法,常人欲觅其法,他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伊挚不能言鼎成为中国艺术中一个很高的境界。

教育同样如此,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在普职融通的今天,二者的教育功能互相补足、相互促进,都在追求教育之道的路上前行。教育的形与神,似与象内与象外,实是缺一不可。象内之中,是教育的根本,是追求形神合一的途径。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很荣幸能得到师长们的推荐阅读此书,读来深受启发,不入象内,难得象意。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知行并进,方可寻得内外之美,静吾心,待拔节,水流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