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07日
像“东坡居士”一样做个精神明亮的人
——《苏东坡传》阅读分享
区交通运输局办公室青年干部 刘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千年之前,苏东坡先生面对皎洁的月光写下无尽思念之情,道尽了人世间最无法跨越的“悲欢离合”,当时的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有这样一番心境?我们不妨去书里寻找答案。
林语堂是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等人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推介海外,《苏东坡传》这本书也是他旅居美国通过英文撰写的,后翻译成中文,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透过这本书,读尽苏东坡坎坷不凡的人生,感受他闪耀千年的魅力。
林语堂先生将苏轼的一生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时期,他在父亲、弟弟的陪伴下不断成长,年少成名;壮年时期,他疾恶如仇,锋芒毕露;老练阶段,他成熟稳重,不恋权势,渐趋豁达;流放岁月,他受尽折磨,依然谈笑面对。宋朝初期,国内繁荣太平,苏轼一路从眉山走到京都,诗名大振,并得到皇帝的认可,就连皇后都是他的粉丝,这可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真性情的他卷入派别之争,继而爆发“乌台诗案”,入狱一百零三天,险些丢了性命。
虽然经历了生死考验,可苦难才刚刚开始,从黄州到惠州到儋州,一贬再贬。如果是一个心智不坚定的人,恐怕早就被生活磨得失去了信心。可苏轼没有,即便被贬,他也是文思泉涌;即便身处逆境,他依然在放声高歌。
很多人喜欢苏东坡,大概是他身上的烟火气,能让人产生共情和共鸣。
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被贬黄州时,生活艰难,得到东门外的一块荒地之后,他自行耕种,以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苏东坡。
那段岁月,他穿上破旧的布衣,每天如农夫般辛勤耕种,自得其乐。阳光满照时,他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烟雨蒙蒙时,他拄着竹杖,踩着芒鞋,喊出惊世一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接受命运的风雨,接受人生的变迁,这就是苏轼。不是《鲁宾逊漂流记》里的荒野求生,也不是《老人与海》里的搏击风雨、与命运抗争,他是中国文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力量。
后来苏轼被贬惠州,到了广州一带蛮荒之地,瘴疫肆虐,日子也很难,幸而发现了美味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苦中作乐的日子又激起了当权派的怒火。继而被贬至儋州、现在的海南岛天涯海角,他跟儿子在椰树林里搭了三间房子,还经常漏雨,到了冬天经常断粮,他和儿子四目相对如苦行僧般,甚至用煮青菜的方法煮苍耳为食。即使在这般境地下,他也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得是多强大的内心啊!正如林语堂先生在书里所说:“他如一阵清风过完了一生。”留给世人的是一遍又一遍延续千年的惊叹。
所以,我们爱苏轼,爱他的逍遥风骨,爱他的从容乐观,更爱的是他将日子过成诗的通透豁达。
有人说,如果你觉得不开心,那你是没有读过《苏东坡传》。
当代青年,如何才能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在2023年新年贺词里是这样说的: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苏轼有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里,高加林高考录取被替,满腹才华的他一直在最基层挣扎,没有低头、没有认输,走进大城市,从校对到记者到主编,最后成为知名作家,实现了人生价值,获得了应有的成功。所以,年轻人即使身处低谷期也要积极面对,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积蓄力量,即使裂缝里透出的光也要牢牢抓住,坚守本职岗位,慢慢蜕变做最好的自己。
读一本好书能让人精神明亮,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脚下的路也越走越宽,这大概就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