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07日
守望与眷恋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十总镇党委宣传委员 易敏
“驯鹿逐苔藓而栖,月光下萨满起舞,繁星低垂于夜空,篝火旁人们载歌载舞,饮酒欢畅,直至天亮。此时,在漫山遍野森林之间弥漫着薄纱一样的雾,当阳光穿破那一层薄雾的时候,就是山林苏醒的时刻。这一刻,我们可以置身于这样的山前平原,独身立于旷野之中无人的溪边,然后对流水诉说心事,然后给山峰寄托哀愁。”在直播间听到董宇辉关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这一段介绍,我卸下所有心防,点击购物车,抢购、付款一气呵成,成为迟子建老师的忠实读者。
书的开篇说道,“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就像是一位老婆婆断断续续讲述着自己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故事。而她的故事,其实也就是整个鄂温克部落的生活缩影,老人见证了额尔古纳河右岸九十载春秋,有以打猎、驯鹿为生的乌力楞百年变迁,有对神秘萨满文化的虔诚、敬仰,有氏族男女的爱恨纠葛……有苍凉悲壮的死亡,也有写不尽的爱与温暖。叙述的语言中,尽是历经千劫万难之后仍深藏于心的温柔从容。然而,平静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恰如额尔古纳河水般静静流淌,但却可以使人心中的石坝摇摇欲坠。可以说,我是因为心中的诗和远方走入这片原始古老的森林,带着内心的震颤、碰撞、惆怅、遗憾回归现实,继而引发我对人生终极哲学的思考,生与死、孤独和自由、取与舍。
诞生与死亡:互渗互照的生命张力
生与死是人一生绕不开的话题,就像书中写的,人们会在山野中相遇,也最终在山野中分离。在书中,我们完成了关于生命的重要体验——就是别离和遗憾,最终发现:命运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人和人之间爱恨都简单,聚散也都随缘。生向着死,死来于生。书中充满希望的死亡观念指引鄂温克萨满义无反顾牺牲自己的骨肉去救赎他人,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色彩代替了死亡的悲痛,让死亡具有一股诗意的浪漫色彩。一头鹿的倒下,换回一个孩子的生命;一个孩子的逝去,换回母亲的平安。这样的生死替换观淡化了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本身的悲剧性,使得死亡氛围染上一层救赎众生、万物有灵的盎然诗意。
孤独与自由:生命底色的坚守
大家有没有发现,活在当下,孤独成了一种常态。哲学家弗洛姆认为,人在不经意的时间和地点无来由地被抛到世上,于千万物种中人是最绝望的一种。可见人之孤独与生俱来,但现代人的孤独承受力是很有限的,他们总是试图通过群体的热闹去缓解或逃避孤独。同时,他们又渴望自由,不愿活在他人的监视之下,却浑然不知“孤独是自由的必经阶段,真正的自由是对孤独的超越和扬弃”,而超越喧嚣的孤独亦是真正的自由。驯鹿民族从熟人小圈子汇入现代社会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沾染上现代人的孤独,追求自由即是奢侈。书中鄂温克民族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历经了从凝聚到分散、群居到个体、热闹到冷清的生存变迁,在百年大变动中,“我”和安草儿始终坚守家园从未离开,呈现了一种不为世俗的喧闹所迷惑,坚守孤独与自由的执着。
发展与文明:互为取舍的前进者
“鄂温克”一词意为“住在大森林里的人们”,鄂温克人祖祖辈辈与山林为伴,森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和他们的生命交融。当现代文明的号角冲破了原始森林的沉寂,鄂温克人也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时代变迁中思考寻觅,想要坚守一份属于民族的印记,却又无法抗拒现代文明的影响。鄂温克人走出了相对隔绝的大山,进入了现代文明的领地,在对待外部文化上,族群内部则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老一代人多数固守着传统的思维定式,新一代人则更多地融入生活,最终当传统的文化形态伴随着老一代的逝去和新一代生存方式改变的时候,造成内部文化断裂,最终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取舍中融合。
书的最后这样写道:“我依然守着这团火,她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想,她护卫的不仅仅是一团火,而是一个古老民族永恒的信仰,是对自然生活的敬畏和对消失文化的遗憾与感慨、守望与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