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8日
和“工作室”一起成长
编者按:独行快,众行远。由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主办的“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成员成长讲述活动暨《初中语文说课指导》首发式”在育才中学举行。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共同回顾十年历程,畅叙十年成长收获,分享成长感悟。精彩的讲述溢满感动、充盈感恩,更为教师专业成长、惠普学生素养提升、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启示。
奔赴山海 感恩遇见
通州区育才中学 何佳晖
十年的光阴里珍藏着太多动人的故事,十年的旅途中收获了太多宝贵的财富。保持着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感恩所有美好的遇见。
感恩遇见——高品质工作室
还记得十年前工作室成立仪式上,我作为工作室成员代表站在发言席上,具体讲述了什么内容已想不起来,但当时庄重、肃穆的气氛以及那份成长的渴望与喜悦,至今记忆犹新。自此,我个人的专业成长就在工作室组织的一次次高品质活动中迈开了脚步。一堂堂示范课、观摩课,让我真真切切地懂得了师父所说的“要把自己养在课堂里”这句话的意义;一场场专家讲座,仿佛风暴席卷头脑,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时刻保持着理性的思考;一次次同伴之间的交流,总是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帮助,大家携手并肩,砥砺前行。
工作室的活动规模越办越大,活动品质越办越高,影响越来越深远,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区、市、省、国家级的舞台上历练自己,有勇气在同仁和著名专家面前展示自己。“简约”已然成了我们共同的教学追求,工作室也早已成了我们成长的加油站。
感恩遇见——一群共同成长的前行者
在我们工作室的团队中,有人海量阅读,擅长理性思考,能写理论文章,他们总是在别人迷茫时指点迷津;有人坚守初心,扎根乡村教育,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可敬可佩;有人乐于钻研,爱好写作,自己的、学生的文章频频发表;有人深耕课堂,教艺精湛,多次获奖;有人喜欢记录日常,在反思中提升完善;有人沉浸于教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拔节生长;有人铭记立德树人,在学科育人的领域里跋山涉水;有人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崭露头角……
有人要上公开课了,大家一起评课、磨课,坦诚率真,碰撞智慧;有人要参加比赛了,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如果要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大家分工协作,抱团成长。工作室的同仁们怀着共同的成长愿望,组成了这样一个温暖向上的大家庭,正所谓“由来道同志易合,顾人谓我此可交”。前年,我参加比赛时,敬爱的郭志明团长电话里指导和鼓励我;师父丁卫军老师哪怕工作再忙也一起听课评课,帮我修改文稿;丁新金主任更是陪着我熬了多个日夜,记得有一次她和潘晓露老师给我听课、改课直到凌晨两点;张昊老师给我安慰,给我点子……太多的领导、专家和同仁助力了我的成长。我也将永怀感恩之心,继续前行在成长之路上。
遇见更好的自己——“十年踪迹十年心”
这十年对我来说,是一段美好的成长时光。我先后被评为通州区优秀共产党员、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班主任。在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在南通市教学技能比赛、市级优课评比中,均荣获一等奖。独立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并通过成果鉴定,顺利结题。多篇论文、随笔、课例发表于省市级杂志。
《朗读者》节目中说:“十年很长,长到抬头仰望岁月漫长;十年很短,短到颔首沉思只争朝夕。”让我们携手奔赴山海,不负自己不负卿!
成长路上 感谢有你
通州区四安中学 吴青松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而是遇见了你,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致简约语文团队
遇见,最美,我教学路上的新起点
扎根于乡村教育的田野,钟情于简约语文。
曾经,我在语文教学路上踽踽独行,迷茫与困惑时刻困扰着我,缺乏自信,缺少引领,没规划过自己的成长之路。邂逅领路人——丁卫军老师,有幸加入简约语文团队,有了归属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似乎才开始跋涉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这十年,我看到团队不断壮大,我聆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从当初面对文本的迷茫无措到现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从原来的“有思不落笔”到现在的“有想即为文”,从个人零碎敲打到团体项目的推进,从无心到有心,从他律到自觉,由生涩走向自然……一路跟随,一路探索,一路成长。
我如同一只蜗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向心中的语文桃源前行着。
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我与语文渐近渐美
入团队后,成长目标、生涯规划开始变得清晰。当我听了导师执教的《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一课,围绕浅文深教,回归语文本真的语法教学,我写了教学反思,再结合自己的听课感悟整理了一篇论文《洗尽铅华 聚焦语用》,后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在团队的暑期培训活动中,导师要求我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做详细思考,我做的微讲座《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发表于《名师之路》;在西亭初中团队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我的微讲座《名著导读教学的放与收》又发表于《中学语文论坛》杂志;在“领航之星”区名优教师展示活动中,我在团队的集体打磨下执教了《昆明的雨》公开课,那是我对自读课文教学的大胆尝试。
其实,对于已获高级职称的乡村教师来讲,已经负载足够的满足感,是躺平还是继续努力?当看到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向上的姿态,我不再纠结,还是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和区内外公开课的展示。
最难忘的是一次陕西镇巴送教。接到任务后我无比焦虑,挑战自我、教自己陌生的不擅长的文章,这是导师给我的指导。团队帮我集体备课、磨课,让我的课堂变得律动、灵动,是团队成员的帮助让我收获满满的自信。想想自己的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团队的引领,恐怕早已被自己的惰性消磨干净。在这每一次的迷茫、困惑、矛盾、纠结、磨炼、收获中,我觉得自己有一股前进的动力、还有成长的空间,我还可以走一步、再走一步。团队给我机会,努力促使我有成就感,而成就感提升了我的职业幸福感。
课外阅读、写作教学,我在探索中奋勇前进。
导师每年给我们购买暑期读物,为大家订阅各类语文教学期刊,给我们提供精神食粮。我知道,除了语文课堂教学外,我还有一方阅读的天地在身后。在工作疲惫时,翻一翻我微书吧里的藏书,洗一洗内心的疲惫,在路的拐角处总感觉有人给我点亮一盏灯,帮我辨识前进的方向。跟着导师学写作,就这样慢慢积累,学着写写生活感悟。勤动笔、多观察,教育随笔、散文论文一篇篇发表,让平时的阅读积累落地沉淀,让自己的心得体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何提高乡村孩子的写作能力是我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乡村孩子大部分不爱阅读、不善观察,写作教学是一个难点。我绞尽脑汁,带着他们一起阅读、积累语言,从用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天带领他们分享积累到的好词佳句,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灵动、优美、鲜活。反复研磨导师和团队成员的每一堂作文教学示范课,渐渐地,有了新的感悟。近几年,学生们在省“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等比赛中斩获一、二等奖。这是团队的写作教学研究结出的果实。
庄子云:“秋叶落,春已始,循环起伏,天道也。”天地万物,来去起落,自有它存在的位置,而我幸运的是,我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适切乡村孩子语文知识、写作素养提升的一种方法。
未来,梦想与挑战并行,前行的路上依然与你紧紧相随
我在乡村初中教语文,站在最接地气的讲台,以简约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简单地成长。乡村原野二十一年的耕耘,是我人生最美的注脚,未来还将继续……
一个人走得孤单,一群人会走得很远。简约语文团队就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熊熊燃烧,让我的知识不会枯竭,让我的梦想更加接近现实,让我的脚步变得铿锵有力,让我去聆听、去分享、去耕耘……给予我教学生涯的一潭清泉,不断让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感谢有你——简约语文团队,让我在抱团成长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放歌,时刻铭记自己信奉的教育格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幸福的遇见 坚定的奔赴
通州区实验中学 狄袁辉
研无教,则无以立足;教无研,则无以长久。感恩丁卫军工作室的十年研修路,幸福的遇见演绎成一场诗意的修行,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
幸福的遇见:工作室活动任务的助推催发
2013年9月,我加入了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成为核心组成员之一。在师父丁卫军的悉心指导下,梳理自己的成长目标,工作室安排了丰富有效的活动和翔实细致的任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拔节。
(一)书刊订阅
进入工作室的第一次活动,五六种语文专业类期刊呈现在我眼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初中语文教与学》《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无论是教学改革的聚焦剖析、知名学者的理论传递还是值得借鉴的课堂实录,对于帮助像我这样的一线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书报杂志的熏陶里,我也萌生了撰写教学论文的想法。近几年,我发表了二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二)分享交流
有了书籍的阅读与滋养,还要注重去表达。工作室有定期的读书交流分享会,还有微讲座、微报告,如有外出的讲学交流活动也鼓励我们多参加。
2021年4月20日,工作室举办了该年度第一期读书分享会。活动前,大家共读了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我以《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读肖培东老师<猫>课例的思考》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读后感,深切体会了“抓住文本特质,实现读写融通”的实践策略,明白了不仅要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多读多思,更要在品读名师课例与名师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课堂展示
师父常说,要坚守属于自己的学科课堂,这是最为要紧的。只有坚守住你的课堂,多参与各类公开课、展示课、研讨课,包括评优课,不断磨砺,精进提升,才能形成鲜明的课堂特色,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参加工作室以来,我先后执教了多次公开课,印象深刻且收获颇丰的有这么一次:2022年12月8日,工作室举行“走近经典,教文育人”教学展示活动,我执教了经典名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课堂中,我通过对白杨树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内容梳理,引导学生在分析掌握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归纳出象征手法的特征,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仿照课文排比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笔,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观摩学习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工作室成员,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观摩体验。无论是驱车前往、实地考察还是疫情期间云端沟通、线上交流,都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教艺。
作为南通市高品质工作室之一,先后举行了两届“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丁卫军简约语文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学术味浓。有名师专家的高端报告,有特级教师的专业评点,有领衔教师的成果发布,有团队的成长叙事分享,有成员的课堂教学展示……一次次活动,不仅是对工作室的挑战与检阅,更是敦促每一个成员通过研讨学习的方式自省与反思,借鉴专家的力量与智慧,丰富自己的思考与研究、走向简约语文的更深处、抵达语文教育的更近处。
坚定的奔赴:驶入成长快车道的感悟希冀
经申报,2017年我有幸成为通州区名师培养对象梯队成员,郭志明团长和师父都是我的导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双团队伙伴们的引领下,我驶入了成长的快车道。这让我对今后的发展多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一)不忘初心,站位高远,视域广阔,思想深邃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坚持“立德树人”,志存高远,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下,成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好老师。
(二)立足课堂,梳理教学,厘清主张,形成风格
教学主张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究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形成系统化、结构化、深度化和清晰化的教学思想,并对学科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教学主张要基于自身实践,注意理论指导,明晰操作路径,讲清操作策略。
(三)以写促研,助推自己,朝向教研,奋力奔跑
可能有只阅读不写作的人,但是基本没有只写作不阅读的人,因为你要写出内容必须博览广收、厚积薄发。让写作成为自己的常态,教研过程是一个雕琢的过程,推敲实际上是一个增长素质的过程。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每天1000字的记录,坚持主题写作和散点写作相结合。以写促研、读写结合,是我前进中的一条必由之路。
(四)推介自我,专业亮相,扩大影响,造福四方
工作室每一位成员都要推介自己,适时进行个人成长展示。通过展示,检验自己的感悟学说;通过展示,丰富自我的思想主张;通过展示,记录自己的成长蜕变。
每一位成员需培养自己的拿手绝活,创建品牌课程项目。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努力整合重构与开发:重点关注大主题、大单元、组任务群、整体开设阅读与课程,由点到面,由扁平化转向立体化。
每一位成员要更好地推进青蓝工程的实施,优秀徒弟与优秀学生一样,也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在实践中,注重积累育人事件、写好育人案例,为区域的教育教学提升作出贡献。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幸福的遇见中,坚定地朝向美好的远方奔赴!
通州教育二、三、四版组稿:邵敏华 邮箱:805827329@qq.com 联系电话:86542732 13906287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