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8日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编者按:立德修身,引领新时代文明风尚;恪尽职守,厚植教育者家国情怀;不忘初心,赓续新时代育人使命。2023年,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展现了通州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本期刊发第十四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及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

第十四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获得者

李晓军:乡村教育原野上的一粒萤火

通州区张謇学校

一粒小小的萤火虫,提着它小小的灯笼,在夏日的草地上飞来飞去,照亮着花花草草。有人问:“萤火虫,你不觉得累吗?你不觉得你的光很弱吗?”萤火虫没有回答,提着它小小的灯笼,在夏日的草地上飞来飞去,照亮着花花草草。

——黎化写给通州新教育人的诗

因为教室,他的职业有了家园

作为一名怀抱教育理想的普通教师,李晓军习惯以“农民”来自称,因为他总觉得身处的教室应该是一片广袤的原野,它应该有分明的四季,有嘹亮的歌唱,有酣畅淋漓的汗水,有琅琅书声的回荡……

他有一个梦想:让班级成为一间开满笑脸的教室。这样的班级可能不是每个孩子最终都出色,但它一定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忽视。他珍视与每一届孩子们的相识,他深深地知道:因为学生,他的生命才更有价值;因为教室,他的职业才有了家园。

2012年,他秉持着匠心态度缔造完美教室,给班级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向日葵班,以“温暖地生长,丰富的安静”为班级愿景。根据现有资源,不断探索,开创了“向日葵”班的系列“特色菜”——

为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开辟向日葵农场,和孩子们在劳作中阅读大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让课间生活更有品质,开创每月一次的超级赛事,将唱歌、变魔术、读诗词、绘画、下象棋、打篮球等项目转变成孩子们课间活动的主旋律;为激发大家的内生力量,推行葵币积分制度,让每一天的成长变得可视化,每学期末举行隆重的颁奖盛典,以此来留住学生的高光时刻……

就这样,他们的班级文化在探索中变得丰富起来,并形成了十八道“特色菜”。2016年,《通州日报》教育专刊整版报道“向日葵”班事迹。今年上映的儿童电影《向日葵中队》,编剧组也曾在2020年到张謇学校采风。

雨露均沾,做100%学生的老师

教育不是选择,而是栽培。做班主任20年,他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全班100%学生的老师。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着一些被忽视的孩子,他们或许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或许由于资质上的欠缺,或者由于天性的调皮等种种原因,使他们逐渐离开了教师关切的视线。

2014年9月,他接手五年级(1)班。56个学生当中,伟是一个曾被贴上特殊标签的孩子。与这样一个孩子相遇,在他朝向缔造“一间开满笑脸的教室”努力进程中,对他的成长进行正确引导,无疑是必须要做好的事。于是,他与伟进行长谈,并形成了郑重的约定:从此,再不做特殊的一员,和其他同学一样上课、做作业,尽最大努力去成长。因为几年的“流浪”,伟的语文基础几乎停留在二年级水平。可能是由于从未有过的被认真关注,课堂上的他尽力去听讲,所有作业中,习字册是他唯一能做好的一项。对于这一项作业,每次他都努力完成好,让李老师批改完再回家。

一个月过后,他的妈妈在放学后来到办公室。哽咽交流中,一句“谢谢您!老师!把我的儿子当人看!”让李老师不禁眼眶湿润。尊重生命,就要尊重他与生俱来的一切弊端。即便再特殊的孩子,也同样需要温柔以待。因为他们是鲜活的生命,因为他们是每一个家庭最大的希望与寄托。

良好的班级生态应该是让每一个生命都欣欣然,而不是将聚光灯投向优秀的群体,以角落的灰暗来衬托部分学生的高光,让班级不存在枯萎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是生长的模样。因为他深深明白:老师的目光里盛贮的是希望之火,是雨露甘霖,是灿烂星辉,是四季私语。

安静而专注地做好播种人

有人问,教育的成功是什么?教育的效果如何来评价?对于一名班主任而言,他觉得:班上孩子所呈现的生命样态就是一名老师教育的样子。

对于小学生,在他们的生命原初,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精心播撒下习惯的种子。于是,在“向日葵”班,他专注地做着一个播种人——

做一个有秩序感的人。整理好抽屉、摆放整齐课桌椅,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情,但是学生要形成高度自律也比较难。经过四五年一以贯之的要求与强化,如今无论何时走进教室,整齐划一的课桌椅和井然有序的抽屉,让他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在“向日葵”班,每天同学们都会从教室前门进来,和值日班长问好“某某某,早上好!”值日班长还一个礼“早上好。”每天放学,同学们都会向两位值日班长深深地鞠一躬:“今天你们服务辛苦了!”值日班长还礼“谢谢大家!”礼仪教育生活化,让孩子们的心中生长出了善良的花。

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每晚在家的课外阅读,班上大多数孩子都会将手洗干净,坐在安静的屋子里,闭上双眼,将手轻轻地放在书上,口中念起:“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载着人的灵魂,把人带向远方”,然后开启每天的阅读……

做一个口齿伶俐的人。李老师开设了跨越五年的班本课程——口才课程,从绕口令训练吐字字正腔圆开始到向日葵小讲坛,到评点社会热门事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着正确价值观的人。

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这些年,他一直与家长、孩子们做着社会公益事业。2016年儿童节,他们通过捐助帮助贵州省从江县雍里小学修筑了一段围墙。2016年中秋节,曾经的家长发起成立了“向日葵”爱心基金会,多年来,该基金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已帮助社会上诸多患病或经济困难的孩子。

萤火微光,照一点亮

本是一粒卑微的尘埃,因为渴望太阳的光明与温暖,在不断追寻与努力中,他渐渐也有了一点星星的光亮。

这些年,李晓军老师与孩子、家长们共同书写生活,先后编辑出了《那一片花海》《李晓军教育生活微记录》(三册)《小小的葵儿》等生命叙事书籍。2017年,他撰写的年度生命叙事《建一个最儿童的家园》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特等奖”。2020年,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十佳榜样教师”。2018年,在《修道谓教》一书中,他的文章《一朵美丽的蒲公英》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彭刚主任大篇幅引用,写了本书的序言《蒲公英的美丽》。2016年、2019年,他被南通师范和扬州大学先后聘为导师;2020年,成为《江苏教育》封底人物。近几年,在江苏、上海、陕西、福建、海南、青海等地为一线班主任分享工作经验300余场。作为通州区中小学德育名师李晓军工作室的领衔人,他带领着和他一样身处一线的农村教师,以勤恳的态度、温暖的情怀深耕于教育的一亩三分地,给更多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光亮与力量。

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原野上,心如萤火,虽然光亮很弱,但他永远怀着种子对于阳光的渴望,以最为朴素的教育情怀和梦想的力量,引领着孩子们向着明亮的那方走去。

第十四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葛忠华:高擎红色旗帜 培育时代新人

南通市理治小学

他高擎红色的旗帜,为建设红色地标挥洒汗水,26年深耕红色德育。他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理治”精神。理治小学成为南通市第一所红军小学,获评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红色德育成为江海大地上一张靓丽的名片。他就是理治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办公室主任葛忠华。

1997年7月,朱理治诞辰90周年。为缅怀余西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的丰功伟绩,余西乡人民政府在余西小学校园内敬塑了一尊铜像。从此,葛忠华坚定地走在赓续红色基因的大道上。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2010年,南通市理治小学成立。建校之初,葛忠华设计、布展朱理治纪念室,建设红军小学纪念室。2017年,学校启动红军长征主题广场建设。因经费有限,他与学校一班人头脑风暴,设计了初定方案,亲自在工地上按比例画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并督促施工。他起早贪黑苦练“石刻”功,义务为学校雕刻了“红军长征主题广场”“追梦”“紫薇园”等石刻。“红军长征主题广场”已成为理治小学标志性红色景观。十余年来,他为校园文化建设不遗余力,形成了“一居一廊一墙两室两广场两基地”,富有浓郁红色特质的校园物态文化格局。

南通市理治小学成立以来,接待了来自中央、省市区的各级领导,承办了数十次大型德育活动。他精心撰写每一个场馆的讲解稿,组建学校“红星”宣讲团。每一次活动,大到活动方案、接待方案,小到活动场所布置、发言稿、席位牌,他事无巨细、认真把关,确保每次活动顺利,达成满意效果。

为更好宣传红色文化,他研究视频脚本撰写、取景,拍摄制作《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铸就优质教育品牌》德育特色文化视频,《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学校成立10周年纪录片,校史微视频,党建“一校一品”特色成果等视频,得到各界一致肯定。他热心公益宣传,被评为通州区优秀社科工作者、“十佳”社科理论宣讲骨干、通州区优秀德育工作者。建党百年之际,应邀到南京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江苏”展。他让自己成为一束光,一束给孩子送去温暖、给周围同志带来正能量的光!

做理治精神的践行者

葛忠华经常说,朱理治“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忠诚祖国的赤子情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廉洁正直的人格风范”时刻教育着他、鼓舞着他。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办公桌前的墙壁上,贴着一段罗曼·罗兰的话: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为方便孩子们学习朱理治事迹,他以朱理治故事为主线,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丰碑》。倡导设立的“理治中队”,已成为江苏省德育特色品牌。他策划寻访革命老兵,参观纪念朱理治场馆,“国防教育”大课堂、红色经典阅读、“走进余西古镇 感受红色文化”等大型德育活动,惠及万千莘莘学子。编撰的《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余西小学优秀校友朱理治》图文在江苏教育博物馆线上展出。2021年5月,朱理治纪念室网上红色展馆成功上线。

他担任南通理治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10年,义务为基金会、理治精神宣讲、《理治简报》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2017年修缮朱理治故居,他不辞辛苦,参与布展。6年来,义务做好朱理治故居日常维护、讲解,编印纪念场馆宣传折页,不辞辛苦,数百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慕名造访者。

做关爱儿童的志愿者

葛忠华用自己的努力,处处彰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身处乡村,留守儿童特别多,他总想着为孩子们做些事。每年暑假,他组织在职、退休教师到各村居暑期校外辅导站开展留守儿童辅导工作,自己每年义务到村居上辅导课。理治小学校外教育辅导站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他组建的“追忆红色岁月 传承红军精神”“甘棠”红色宣讲队,获评区“创特色 铸品牌”实施成果特等奖,相关经验在南通市关工委会议上交流。

为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他积极创建省级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理治小学“关爱之家”获得省民政厅6万元资助。

近年来,学校特殊儿童增多,他或上门慰问,或进行家访,或心理辅导,或送教上门。为特殊儿童送去关爱,给特殊家庭一些指导,送去光明和希望。他从无失误,24小时接听学校心理健康热线,积极参与家长学校建设,经常做家庭教育讲座。在“通州区家长学校微课堂”“南通教育·家庭教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他是一位有深深教育情怀的老师。在关爱身边特殊儿童的同时,参加区红十字会组织的“情暖贵德·结对助学”项目活动。2022年,与通州区红十字会签订了《定向捐赠协议书》,资助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小学生更措加至高中毕业,为远方的教育尽绵薄之力。

做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数十年,葛忠华坚守教育的学习、研究、实践阵地,让生命拔节。从“九五”到“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他从未落下。他主持了“三色”校园文化实践研究,“南通市思想教育基地联盟”育人实践研究,红军小学红色德育实践研究等系列课题,锻炼培育了一大批教师,为学校红色德育特色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先后发表获奖文章近百篇,获评通州区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德育骨干教师,通州区“十佳”小学教师、首届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南通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他积极推进红色基因教育相关研究。《朱理治传》第21页有这样一段话:朱理治先在余西镇公立小学谋到一个教师职位……在教师中发展了徐纪慎、方宝琛等五名党员,并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葛忠华不辞辛苦,多日走访,查找资料,写成了《关于余西第一个党支部组建调查情况说明》的报告。他创作的诗歌《高擎红色的旗帜》在通州区第八届中小学校园艺术节活动中,获优秀表演类(朗诵)一等奖。近日,他又着手《朱理治少年时代与南通》课题研究。

葛忠华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工龄和党龄的老教师。他坚守着做一片教育沃土的初心,耕耘着、收获着。用红色基因教育人、鼓舞人,将满腔热忱洒向了教育这片热土,收获了丰盈无悔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