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09日
“没有钱,哪能订到报刊呢?思忖再三,我决定通过课余时间‘搞副业’的途径去挣订购报刊的钱。”
儿时“订报记”
杨汉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集中订购下年度报刊的时节。最近,看到一些家长忙着给自己孩子订购少儿报刊,我不禁想起自己儿时历尽艰辛自订报刊的那些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年我读小学三年级,学校里办了一个“小微”阅览室。起初我没怎么在意,后来进去看了几次,一下子就被那些少儿报刊所吸引,尤其当时的《中国少年报》上刊登了不少有趣而实在的内容,系列漫画里那位聪明可爱的“小虎子”、专门为少儿答疑释惑的“动脑筋爷爷”、经常跟小读者们说心里话的“知心姐姐”……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还有那份《少年文艺》上刊发的散文、童话、故事、诗歌等,词句优美,生动活泼,令我百读不厌。
所有这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从中学了不少知识。我常常在那儿看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然而,因为这个阅览室没有专人管理,开放时间也不固定,有时刚开一会儿就要关门,有时甚至十天半月不开门,我常常趴在窗外“望室兴叹”。也正因如此,我萌生了自订报刊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语文老师,她非常支持,并表示愿意帮我办理订购手续。
当时,我母亲刚从一家小厂辞职,我们兄妹四人又都在上学,家中开支全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系,填饱肚子已属不易,哪还有余钱订购课外读物呢?虽然对看书读报如饥似渴,但我不忍心为订购报刊而开口向父母要钱。没有钱,哪能订到报刊呢?思忖再三,我决定通过课余时间“搞副业”的途径去挣订购报刊的钱。
从那时开始,我竟然满脑子想的都是挣钱的“门路”。上学、放学的路上,我都要仔细寻觅,一旦看到有可以换钱的废品就如获至宝马上捡起带回家,积攒多了就拿去卖。一到星期天,我就和小伙伴们结伴到附近乡下割猪草,等两三天后积存多了,就卖给附近生产队的养猪场。那时候一到夏秋时节,当地镇上一家中药店就大量收购癞蛤蟆背上的白浆,于是我就和其他同学一样,放学后就去野外干起了刮癞蛤蟆浆的“行当”……好在那时乡村小学下午放学时间都比较早,老师给学生留的家庭作业也不多,这就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挣钱”,不到半个学期,我就“挣”够了订报刊的钱。
语文老师帮我办理了订购手续,我终于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订购了《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等报刊。报刊订上了,该往哪里投送呢?因为我家住得偏僻,不在邮递员派送邮件的范围,我只好先留下学校的地址。可当时全校学生只有我一人订报刊,传达室管收发的大爷一开始不想管这差事。但为了顺利读到报刊,我不顾“脸面”三番五次地去求他,语文老师也帮我去做思想工作,当大爷得知我自己挣钱订报刊的经过后,不由得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最后,他不仅答应帮忙,还从墙上给教职工插放报刊及信件的“信插”上专门匀出了一个插袋,用来插放我订的报刊。打那以后,我就可以按时去传达室取报刊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都是先用课余时间“挣”够全年订报刊的钱,再去订上几份自己喜欢的报刊,也正是那一份份少儿报刊,不断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陪伴着我度过了美好的小学与初中时光。
儿时订报刊的历程虽然不易,但如今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很有趣也很值得,也幸亏当时如此痴迷于报刊并执着地去订购,才让我从小养成了有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和自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并一直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