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27日

持续打造“援法议事”品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金新街道 徐卫国 俞婕

2020年初,江苏提出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该项活动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思想为统领,倡导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规则取向,对提升基层法治统筹能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结合通州“援法议事”活动的推广实际,就如何持续打造品牌、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作初浅探讨。

一、“援法议事”积极成效

通州落实省委依法治省办要求,积极开展“援法议事”试点推广,不断升级阵地、完善制度、丰富内容,探索发挥其在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群众“有话一起聊、有事大家议”,切实解决“急难愁盼”,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立足“援法”核心基础,盘活基层治理棋局。在全区选优择强、组建培育了一支由2279人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除了常态化议事主体,还积极吸纳法官、检察官、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加入议事队伍。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将“援法议事”扩展到“八小时”外,引导和吸引更多群众踊跃参与,着力构建起履职于法有据、治理依法有序的良性生态。

(二)聚焦“议事”关键路径,绘就“五治融合”图景。在231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援法议事工作室(站),并结合现有成熟阵地,搭建畅通民情的“立法民意征集区”。深度链接网格化治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党员代表、乡贤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下沉网格,助力自治事项、“急难愁盼”问题及矛盾纠纷的化解,实现村居民自下而上的自我治理,走出一条“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五治融合”的新路子。

(三)瞄准“为民”根本宗旨,推动议事成果转化。秉持“援法解忧、议事为民”理念,将“援法议事”阵地打造成了听民声、纳民智、释民惑、解民忧的“法治磁场”,努力将人民群众的“矛盾问题清单”转化为“法治惠民清单”。三年多来,先后围绕疫情防控、小区建设、村居公共健身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改造等议题开展议事,助推一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二、“援法议事”问题短板

“援法议事”活动开展以来,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亟待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一是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全区已实现平台建设全覆盖,但议事流程、议事清单、工作指南、考核问效等有效推进议事制度的保障内容还需后续健全完善。二是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援法议事”工作由镇(街道)司法所推进,各村(社区)具体落实。但其成熟的全流程运行模式还未形成,需进一步融合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三是议事质效亟须进一步提升。部分议事议题前期调研不够充分,后期跟踪推进和转化落实尚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问效,可能导致成果转化迟滞或“打折扣”。

三、持续打造“援法议事”品牌对策举措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依法治理、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推进社会和谐共治,需要常态长效开展“援法议事”活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推进规范落实,完善“援法议事”机制。加强“援法议事”平台建设,制度保障是关键。一要夯实运行基础。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互动协同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要求,以基层治理实践为需,做到以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不断将“援法议事”活动向纵深推进。二要明晰责任分工。以区工作方案为指导,形成区委区政府牵头指挥、区委依法治区办统筹协调、领导分片挂钩指导和各镇(街道)、村(社区)分层落实的一体推动落实机制。各镇(街道)司法所要切实担负起组织者、推动者的职责,经常性地对村(社区)该项工作提供指导帮助。三要总结经验做法。目前,“援法议事”工作还在探索之中,程序和制度要在协商议事的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与“援法议事”运行相配套的工作平台、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

(二)借鉴“有事好商量”,整合“援法议事”资源。近年来,“有事好商量”已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基层议事平台。一要学习先进经验。“有事好商量”已在基层广泛开展,取得优秀治理实效。同样作为基层群众的议事机构,“援法议事”要充分借鉴其成熟经验,共建共享议事平台、融合创新议事机制,让群众“有话坐在一起聊、有事大家共同议”,多部门协同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推进“援法议事”活动更好发展。二要积极整合资源。将“援法议事”活动与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提档升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调解室打造等相结合,依托现有的法治文化广场、网格解忧站、德法讲堂、协商议事室等阵地积极开展议事活动。三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目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造成了议事代表性不充分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议事来实现在外经商、打工村民的议事权利。

(三)突出法治引领,提升“援法议事”成效。要推动议事成果转化,让群众看到“援法议事”带来的实际“红利”。一是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由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等带头进行前期议题收集调研工作。同时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圈,引导群众和各类协商议事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依法表达诉求。二是优化法治护航服务。开展对协商议事内容的“法治体检”。如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给予法律劝阻、提出法律意见;如涉及个人权益事项,引导通过调解或诉讼渠道依法解决。加大规范化力度,有效推动议事内容合法合理、流程科学规范、活动依法有序、结果合法有效。三是完善示范引领服务。充分挖掘各地特色,创新体制机制,集中力量打造各镇(街道)至少一个“援法议事”示范点。区级层面需加强专业指导,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使全区231个“援法议事”工作站多点开花,法治赋能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打通和深耕全面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