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27日

通州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初探

通州区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办公室 吴益祥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构建功能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已成为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实事。

一、工作成效

2018年,通州按照南通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要求,将120由原依托区人民医院指挥调度改为独立设置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机构。

(一)统一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运行

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由通州120指挥中心统一受理,按照“统一调度、分区救治、就近派车、遵循意愿”的原则,安排相应急救分站具体执行,形成既高度集中又分散独立的紧急救援网络体系。

(二)强化院前医疗急救调度管理

加大接线人员院前急救相关专业知识及沟通技巧培训力度,确保通过有目的地提问,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生命状态、病情发展以及具体位置等信息,并快速进行分析处理,保证输出调令的合理性。

(三)实施院前医疗急救精准定位

安装“120精准报警服务平台软件”,对呼救手机进行实时定位,减少因为地理位置不熟、地名重复等原因造成的询问现场地址时间过长等问题,实现就近派车,提高调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规范院前急救分站督查考核

出台120急救分站考核评分细则,将考核结果与单位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加大督查和专项检查力度,院前急救现场处置率显著提高,各类投诉明显下降,社会各界对院前急救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

(五)推进院前医疗急救升级服务

在区人民医院建成以急诊科和“五大中心”为支撑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间数据互联互通,患者“上车即入院”,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此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在市内乃至省内县级处于领先水平。

二、问题分析

通州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照居民需求与上级要求,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一)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不稳定

院前医疗急救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个人发展空间上升有限,导致承担院前急救工作医护人员不能相对固定,出现急救技术不熟练、急救经验不足等问题,影响了院前医疗急救的效果。

(二)院前医疗急救设施设备不完善

虽然2021年高标准配置了20辆救护车,但急救车辆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自动体外除颤仪仅投放50台,一些学校等重点场所还未能配备到位,特别是真正会用、敢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人员不多。

(三)院前医疗急救经费补助不充足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缺乏资金投入,相关运行经费由各急救分站自行承担。特别是院前医疗急救考核和奖励机制不完善,急救分站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半径不一致

六家急救分站承担着全区14个镇(街道)院前医疗急救任务。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覆盖面积大、服务半径远、急救任务重,不能满足急救需求。此外,各职能部门在“三无(无姓名和居住地址、无家属或单位、无经济来源的病人)”人员救治中的职责不够明确,也影响到院前医疗救治工作的运行。

(五)院前医疗急救社会认知不全面

部分非急症患者随意拨打120,导致有时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面临无救护车可用的现象。此外,传统的急救观念认为遇到意外拨打120就行,常常导致需要帮助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救护,失去急救的“黄金时间”。

三、对策建议

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一)加紧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

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统筹谋划,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大力加强急诊学科建设,突出强化急诊医务人才队伍培养,及早落实相对固定的基层急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考核,不断提升人员素质,满足院前医疗急救需求。在现有条件下医护驾队伍要做到相对固定,待条件具备时实现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完全独立。

(二)加大院前医疗急救设施投入

建立急救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加快院前急救车辆更新换代步伐,及时添置相关急救设备,有效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救护车配置标准上努力做到大提升,切实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同时逐步提高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水平,不断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

(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运行管理

120急救是一项涉及民生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有力支持其高效运行。建立科学灵活的绩效考核倾斜机制,将专项资金用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考核和奖励,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体现院前急救人员的劳动价值。设置专职院前急救医护岗位,针对特殊岗位予以相应的职称评定、待遇薪资支撑,增强医护人员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四)加密院前医疗急救分站设置

在加快推进兴仁分站投入使用的基础上,根据服务范围及急救能力,在卫生院规模较大的川姜、十总等镇逐步增设急救分站,确保救护车辆及时赶至现场,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切实规范“三无”人员救治流程,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为医疗机构专心施救解除后顾之忧。进一步加强120调度员专业技能培训,正确甄别急救对象,让急救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与体现。

(五)加速院前医疗急救宣传教育

做好“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宣教,引导公众非急救需要不使用救护车。建立辖区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制订培训计划,整合培训力量,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探索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积极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推广高中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基本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急救事业发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