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11日

传承国家记忆 以韶华“星火之微”成奋进“燎原之势”

东社镇 黄颖秀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27岁时写在《青春》里的深情寄语,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李大钊用他38岁的生命之钟撞击着旧中国的黎明。

第一章 忘不掉的记忆

1919年5月4日,民族危难之际,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振兴的志向和信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28岁,是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28年后,这个青春的政党给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屈辱的中国人民带来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中国。而这28年的征程中,2100万革命者奉献出热血与生命,他们的年龄定格在了永远的青春岁月。

在东社,也有这么一群英雄儿女奋起反抗侵略者、压迫者,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周济凡,15岁时参加抗日民众自卫总队,投身本地区抗日救亡工作,1944年3月不幸在开会路上遭敌军围捕,牺牲时才21岁,正是青春绽芳华的最好年纪。抗战小兵李杨,1942年刚念初中二年级的他抱着抗日救国的志向,投入抗日宣传活动。他常在《江海报》和《南通报》上报道抗日军民开展反“清乡”斗争的英勇事迹、战斗经验和胜利消息,牺牲时年仅19岁。

第二章 放不下的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春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个人目标与国家命运同向而行,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用自己的青春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钱学森,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其回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是开创祖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邓稼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方案设计者,34岁时一句“调动工作”离开了妻子、儿女,为了祖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隐姓埋名28年,临终前还再三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张桂梅,四处奔走筹集建校经费,拿命换来了全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1800多名女孩因为她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唯有接续奋斗才是对先烈先辈们最好的纪念。青春是一场不计得失、不问苦乐之旅。黄文秀,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把个人价值与党的事业相对接,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相连接,以满腔的青春热血走上脱贫攻坚第一线。3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是对于扶贫干部黄文秀来说,却是生命永远定格的年岁。青春是“团结起来,战胜困难”的气壮山河。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北京大学先后组建4批共计428人的援鄂医疗队,其中35岁以下的282人。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

第三章 心底里的责任

青春的抉择决定着人生的高度。这些充实、温暖、无悔的青春印记点点滴滴汇聚成国家的记忆,我们要“紧握接力棒”,以吾辈之奋斗、吾辈之微茫,谱时代之华章!

微光虽渺,薪火传承。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回顾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党的先驱们书写了一个个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感人故事,只为成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作为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青年一代,更需要沿着前辈的足迹,扎根基层、顽强拼搏,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让艰苦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让信仰之光的火焰生生不息。

微光虽渺,尽责担当。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履职尽责,要善于发现、敢于创新,奏响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强音。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每一粒微光都有自己的能量,我们要在各自领域发挥一己之长。比如用好东社现有的忠孝文化宣传阵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充分发挥正向舆论的引导作用,在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处处吹遍文明风”的浓郁氛围,让一抹抹“志愿红”凝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

沐浴着盛世荣光,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青春的模样。我坚信,青春的我们将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