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1日
“如今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种快乐和兴奋的心情还激荡着心扉。果然,人活得越简单,快乐才越多。”
逝去的老行当
周国利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司空见惯的老行当,因鲜活、实用、贴近我们的生活,令人记忆犹新,如今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远去。比如走街串巷的货郎、补锅匠、磨剪子戗菜刀、吹糖人等等,感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平民百姓生活里的一种特征和标志,令人难忘。
那时,乡村街道最受欢迎的便是买卖杂货的货郎。他们推着一个装置了很多小抽屉、小篓,仿佛装满了春夏秋冬、男女老少所需要的一切物件的手推车,走街串巷,吆喝着一长串杂货的名称:针线、顶针、红头绳、丝带、糖精、冻伤膏、琉璃球、玩具枪……并且这些东西可以用头发、废铜烂铁等直接交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深受乡亲们的喜爱。每一次货郎到来时都会被老老少少围得水泄不通,买卖交换之丰富,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
还记得当时的补锅匠,大人守着一个小煤炉,沉默寡言地拉风箱、煮铁水、钉铁锅,半大的孩子穿着破烂,黑黑的脸、黑黑的手。他们沿着村落街道,拉长声吆喝着。破损的铁锅经过他们的修补,总可以再用个三五年。补完了锅,给个三五毛钱就行,给两个白面馒头或两碗捞面条也可以,其实他们就是用补锅的手艺出来讨饭吃的穷苦人。
记忆中磨剪子戗菜刀的师傅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沉稳、精干、不急不躁,担着一副一头是磨刀石、另一头挂着一个小水桶的扁担,嘴里吆喝:“磨剪子、戗菜刀喽……”每当有人喊他,他就坐在扁担一头,低头弯腰认真地磨剪刀、刮戗菜刀,不断用拇指试刀锋,反反复复,直到满意。那时候,家里的老老少少从头到脚穿戴的衣服全凭一把剪刀,所以每隔三五个月就期待磨刀师傅过来打磨一番。
吹糖人只有严寒时节才出来,他一出现,周围总是围满了孩子。一边的麦秸把上插满了吹好的糖人,十二属相的动物最多,还有孙悟空、猪八戒、七仙女等;另一边的平底铁锅上,师傅手指灵活地将一块热的麦芽糖翻、卷、揉、捏、搓,然后用麦管挑起,一通吹、拉、扯的动作后,像变魔术一般,片刻工夫就做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买到糖人的孩子久久不舍得吃,把玩欣赏够了,才用舌头一点一点舔着吃完。
那个年代,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十分贫乏,只要一听到有人在吆喝,我们这些孩子就会飞奔过去围观凑热闹,大家相互比着谁攒的废品多、交换的零食多、好玩的玩具多。
如今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种快乐和兴奋的心情还激荡着心扉。果然,人活得越简单,快乐才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