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11日
区人民医院:
以更优质的健康供给,彰显人民至上的担当作为
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左一)手术中
2023年10月26日,医院接受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四甲”现场评审
2023年10月28日,医院接受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再认证飞检
百岁老人成功手术后对着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
脑血管介入术中
麻醉科开展视频学习
作为通州地区医疗、医学教学和预防保健的中心,区人民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提升医疗技术和改善医疗服务”为硬核,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2023年,医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质量和效率,向着“技术过硬、服务高效、管理精细、满意度高”的目标迈进,医疗技术能力持续增强,医疗质量安全显著提高,实现了收治门急诊病人数、出院病人数、手术台次、四级手术量同比均明显增长,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医药收入、平均住院日等费用指标全面下降的“四升四降”喜人变化。
持续提升医疗技术
让百姓在家门口治得了病、治得好病
前不久,家住十总镇的101岁葛老先生因不慎摔倒来区人民医院就医,被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经过必要的检查和术前准备,老人手术顺利,术后第5天就借助助行器站起来了。
葛老先生是老慢支患者,且因年事已高,各器官功能衰退,双眼视物模糊、双耳听力极差。考虑到手术麻醉风险较大,骨科学科带头人、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召集骨科、麻醉科负责人,病区护士长等一起展开术前讨论,分别从手术方案、麻醉计划、麻醉方式、术中麻醉管理、术后病人的康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协同做好周详的术前准备和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在多学科的密切协作下,手术顺利完成。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去年是医院的‘手术质量安全提升年’,麻醉质量与医疗安全密切相关,我们专门聘请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专家,每周以视频培训的方式对全院麻醉医师进行授课、指导,培训结束还有考试,检验学习成果。”陈建坦言,通过麻醉技术的提升,去年1~11月,医院完成80岁以上老人手术1038人次,其中90岁以上老人手术71人次,年龄最大的102岁。
为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推出“将微创技术进行到底”的医疗理念,旨在通过微小创伤或微小入路,以最小的组织伤害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普外科以胃肠、肝胆、甲乳外科为亚专科完善了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并实现了传统外科手术的成功转型,全面进入微创外科新时代。目前,普外科已常规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胃癌及肝癌的根治术,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腹腔镜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肠粘连松解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等,微创手术占比达80%,普外科四级手术由以前的年100台左右提升至年500多台,在市内同级医院中领先。
救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与死神赛跑,区人民医院着力打造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与基层医院上下联动,有效缩短急危重病人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率和伤残率。目前,医院卒中中心缺血性卒中溶栓DNT时间(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缩短至平均44分钟,远优于60分钟的国家标准。去年11月17日,中国胸痛中心公示第三十五次执行委员会再次认证单位结果,区人民医院榜上有名,为本次南通地区唯一通过胸痛中心再认证的医疗机构。
“未来,我们将以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持续不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真正看得了、看得好急危重病,全方位守护群众的平安健康。”陈建说。
不断改善医疗服务
让患者看病体验感好、获得感强
入冬后,各类呼吸道疾病的患儿日渐增多,区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一度爆满。为此,医院特设了儿科夜门诊,每晚由两名高年资医生坐诊至23点。同时针对呼吸道病毒,推出了“一站式”病原体检测,只需一次抽血即可检测肺炎衣原体抗体、肺炎支原体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腺病毒抗体和柯萨奇病毒抗体,得到患儿家长的肯定。
为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区人民医院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提供服务。“我们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陈建介绍,区人民医院为苏中地区首家通过电子病历应用能力5级评审的县级医院,同时建成互联网医院,并通过了互联互通四甲现场评审。全院设置了26台自助服务机,分布于门诊大厅和各楼层候诊区,缩短病人往返和等候时间。同时针对老年人保留了人工挂号收费窗口,并设有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帮助患者就医。
为进一步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区人民医院加快了“5G+医疗”建设,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从传统“边走边查”模式升级为“上车即入院”的“边走边治”闭环救治模式。去年9月以来,医院依托该系统共接诊各类患者近2000人次,抢救成功率由年初的97.75%提高至99.82%,有力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目前,区人民医院共有南通市护理重点专科4个,全面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创建专科护理标准化病房,确保全院专科护理同质化;开展护理MDT,推广多项适宜技术,开设PICC、伤口造口失禁等护理门诊;成立“骨科康复一体化工作小组”,将早康工作真正落实;联动信息科系统管理出院患者,通过APP将康复计划及回访提醒推送给患者,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康复。
为回报社会,承担公益责任,早在2006年,医院就常态化开展“送医下乡”活动,通过健康宣教、科普义诊等方式,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每年直接受益群众万余人次。联合相关部门,为全区千名环卫工人、困境儿童等免费体检,开展“白内障光明工程”“红十字光明行动”……优质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让医院发展引得进人、留得住人
随着新一轮降温来袭,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近来,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纬经忙得不可开交,仅一个月内,他与胸痛中心团队成员就完成了冠脉造影102台次,完成支架植入术48台次。
面对赞许,王纬经十分谦虚:“是医院给了我成长平台和学习机会,仅上海名院我就去进修了3次。”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及运行,王纬经都全程参与,每年成功救治数百例急性心梗患者,且大多恢复良好。去年7月,他从上海学成回院后,填补了左心耳封堵术在通州区的技术空白。
“在医院,没有进修次数的限制,只要个人有意愿、肯努力,就有机会带项目外出进修深造。”陈建介绍,医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走科技兴院之路,积极打造集聚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为医院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证。
医生是一个“晚熟”的职业,需要相对较长的培养周期。从新进人员入职起,医院就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帮助每个人量身打造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多元培训模式,提升职业素养,尽快适应临床需要。充分利用送出去深造、请进来帮扶、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分类别、分层次培养优青人才、科研型人才、教学型人才。并结合实际情况,在执行省、市、区相关人才政策的同时,出台多个政策,从薪酬待遇、提拔任用、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大胆提拔青年人才进入中层干部队伍或后备干部人才库,成熟一个任用一个。2022年聘任的护理部副主任、大外科护士长均为30岁左右的青年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截至目前,区人民医院1127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达674名;博士、硕士142名,在读博士、硕士41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名,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26”高层次人才、医学重点人才、青年医学重点人才共15名,通州区“312”人才培养对象12名,在南通市医学会、医师协会担任副主任委员26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全院护理人员本科学历占比90%以上,在南通地区尚不多见。
“当前正值积极应对冬季就诊高峰、奋力冲刺年度重点科研任务、加快推进三期改扩建工程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努力提高医疗服务、健康惠民工作水平,推动医院管理体系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着力建设成‘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质量优’的‘三美一优’医院,用医务人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陈建对医院未来的规划非常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