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0日
做老师,我最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蒋春红
走上教育岗位伊始,我一直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我的教育格言,并时时对照,常常自省。从教二十载,也因遵先生之言,我的教育教学生涯再回首时并非一潭静水,亦有山间溪流灵动之美。但要做一名好老师,仅学高与身正是不够的,还得讲究教育艺术。行知先生有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又成为我的教育艺术之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除了教会他们知识与技能,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次表扬与肯定都落在实处,引领他们通向成功之路?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挖掘。
一、发现他们的“真”
真,是真实,是真诚,是纯真。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人们都希望被赞美,被欣赏。而对于身处青春期的学生们,教师的期望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某天清晨,在导护时发现一个学生迟到了,孩子支支吾吾地解释原因,“妈妈上晚班很晚才回来,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天都是自己起床、自己上学,今天闹钟没响,所以睡过头了。”再问:“怎么来的?”他头低得更厉害了,但还是小声地说自己是骑电动车来的。他是诚实的,因为我们正是发现孩子把电动车停放在离学校较远距离的地方,然后跑来学校,才拦下他问询的。从班主任处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学业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完全不上心。除了“老实”这个长处,很难再找到其他优点来表扬他,那么,就肯定他的真实、诚实吧。于是在课堂上,我公开表示:我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因为他最诚实。
以后每次上课,他都会来告诉我一些消息,诸如哪位同学非常好帮助了他,他为班级作了什么贡献等。而我也会跟其他同学分享他的信息,集体探讨事件本身的意义……他一天天快乐起来,因为他被更多的人相信。这样被相信、被肯定,也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在群体中他也想变得更优秀,让自己的名字不仅仅代表着“真”,也赋予更多向上的内涵。
二、发现他们的“善”
善,是善良,是善意,是和善。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懵懂、会冲动、存无知、能闯祸,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争端有时仅源于课桌间的距离大小、零食分享的多少、文具借用是否归还等很小的争议。班主任处理这些争端时,常会有厌倦的情绪,因为在成人的眼里,这些争端太小,以至于无法想象最后为什么会发展成家长之争,引起轩然大波。善,吉也;恶,过也,但善与恶从来没有绝对。
有一节信息科技课,因为学校有大型活动借用机房,所以只能到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们多少有些情绪。那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整理计算机》,因地制宜,我与学生们一起整理教师机,从卸载无用的软件到清理桌面上无关的文件,再到新建合适的文件夹,运用复制粘贴等技术对文件按学科进行分类整理,学生们有的谈谈想法,有的亲自实践,课堂气氛很融洽。此时,有一个坐教室后排的高个子男生主动举手,想要展现更便捷的“移动”操作,他走到讲台前,还未操作,教室里便“嘘声”一片,而这“嘘声”也成了他暴怒的导火索,他将讲台前的鼠标重重地摔在地上,快速地回到座位,然后脸朝下趴在课桌上。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破坏公物、不尊重老师……若数过失,自然是有的。但,课堂总不能这样结束。
我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请大家就刚才这件事情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可以采用‘如果我是XX,我会……’的形式。”站起来的学生先主动分析了“发出嘘声”这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然后提出建议,大家应该向XX同学道歉,接着又换位思考,谈自己遇到这件事情应该会怎么做。虽然教学被中断了,但是教育的价值始终贯穿课堂始终。在热烈的讨论中,最终达成一致:“遇不愉之事,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而XX同学也在同学们分析事件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课后他主动向班主任提出赔偿鼠标,并且主动申请担任班级多媒体设备管理员。
学习生活中,不美好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是当这些事件发生后,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化解矛盾,让“善”与“恶”来一场美丽的“交锋”,让善良、善意、和善成为班级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根本。
三、发现他们的“美”
美,是美好,是行为美,是思维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校园中的美无时无处不在,有可能是一场相声表演后,因为没能为班级争光而流下的眼泪;有可能是校园里调皮的学生,用不标准的敬礼姿势跟老师们问好;有可能是楼道里害羞的小男生,低头捡起废纸后飞速跑开的背影……发现了美,适时地肯定他、宣传他,让美的思想、美的行为、美的礼仪感染更多的学生去亲近美、走向美、创造美。万般之美中,我更爱学生们的思维美,也更爱去肯定、去挖掘他们思维闪耀时带来的震撼。
那是一节普通的信息技术课,课开始前,芮同学拿出一张A3纸给我,“老师,这是我课后的作业,我画了《三国演义》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是的,上节课教了学生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在下课前建议学生们将思维导图用在语文、英语阅读时梳理人物关系,在政史、地生学科中发散知识要点等。我教授的12个教学班级中,芮同学是唯一个交这项作业的学生。我将他的作品转为电子版本并传送至每一台计算机,我请芮同学与大家分享绘制这张思维导图的过程及感悟。于是,有同学提出异议:“老师,我认为这个人物关系思维导图中,还少了一条关系线,刘备为了联孙抗曹,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孙权和刘备除了是政治盟友、对手,还是亲戚关系,我们在画思维导图时,必要时要加关系线,以便于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因果……”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们教导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美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在课堂上看到的美景吗?当然,为了这样的美景不是昙花一现,我们得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多的平台,让这样的美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成为“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对此,我们构建了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即围绕“问题、方法、步骤”这三大核心要点,让课堂成为解决问题的阵地、分享问题解决方法的舞台和描述问题解决步骤的沙龙。
发现孩子的美,推崇孩子展现的美,让孩子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以这样的路径去实践,何愁校园里不百花齐放?
作为教师,与其说我擅长发现闪光点,不如说,我正朝着擅长发现学生闪光点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引路人那个方向发展。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发现他们的光芒之旅都是需要耐心、爱心和慧心的,但我相信,只要用心,总能发现,总能托举,终结硕果。
(作者单位:通州区金郊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