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4月22日
蓝印花布的魅力(上)
□刘伯毅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兴核验染色稳定度。 高飞 摄
在阳光下晾晒蓝印花布。 高飞 摄
童年时,我盖过蓝印花布做的被子。它的布料是手工织造的,显得粗糙。每一次洗后下过米浆,晒干,还那么硬朗、坚挺,盖在身上,脸颊、手脚时不时触碰,给人的感觉是暖融融、痒酥酥的。小时候,紧挨着我家的,是一家染布店,高高的晾晒架上,时常会看到一匹匹高挂着的蓝印花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缺乏色彩的岁月里,蓝印花布显得十分漂亮和醒目,那种布料的蓝,浓淡不十分匀称,却有种特别的韵味,给人平静、吉祥的感觉。后来我得知,紧挨我家的布庄大有来头。它名叫“升和布庄”,虽设在正场,却是由南通城内最大的布庄“世昌德”和另一大布“庄升康”两家合资经营的,《南通土布史》上记载,正场“升和布庄”地点相宜,产布优美,出数又多,名盛一时。印象中正场布庄店堂深阔,前店后坊,后面是一个较大的庭院,植有花草,养着金鱼,店堂前还有一块较大的空地。
蓝印花布,是用一种植物大青,民间俗称“板蓝根”为传统染料提取的蓝靛染成的布。制作蓝印花布,程序繁复,包括挑选坯布、脱脂、裱纸、画样替版、刻花板、上油、刮浆、染色、刮灰、清洗晾晒等十一道工序,一块蓝印花布从开始刻刀到最后晾晒完成,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可谓慢工出细活。蓝印的方法属浆染,浆的原料大多是以石灰和黄豆粉合成,因此,浆料阴干后便出现绽裂的纹路,染后会留下许多不规则的纹路,犹如瓷器上的碎花、开片,这种纹路自然、古朴,不僵化,且大都不相同,是机械印染所无法模拟的,有着鲜活生命的意趣。长大后,我知道,我们南通的蓝印花布闻名全国,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一是南通的土布很有名,在如今的通海地区及其外围,男耕女织,家家户户纺车鸣、织机响,这是由于人多田少求生存、求温饱的一种举措,清末民初时期,南通成为我国重要的棉布集散地,为蓝印花布提供了充足的布料;二是南通沿江一带种植的“板蓝根”由于江水水质好、土质肥、产靛多,质量特别好。据明嘉靖《通州志》记载,每年通州上交朝廷土靛3500斤、海门上交1500斤,南通为蓝印花布提供了优质的染料,再加上南通人聪明勤劳,蓝印花布的图案不断翻新,自然就闻名大江南北了。
通州二甲镇在1949年解放前后,是一个水陆大码头,商贸繁荣,汇集了许多蓝印花布的生产作坊,这也是通州运盐河文化“绽放的花朵”,凭蓝印花布技艺盛名天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元新,也和二甲蓝印花布有着很深的渊源,有过多次合作。我因为工作关系多次前往,其中王振兴创办的“正兴染坊”去得最多,他的产品因为恢复了传统的蓝印花布“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生产技术屡屡获奖,“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能够较好解决颜色色牢度、蓝白分明度的技术难题,他本人也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同时他们生产制作的蓝印花布因颜色不褪、图案清晰,受到广泛欢迎,这也成了南通和浙江蓝印花布的主要区别,形成了南通蓝印花布的优势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