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4月22日

对一棵古树的敬仰

□姜子国

洲地上这棵古银杏已经五百岁了,依旧精神抖擞的样子。

这块叫南布洲的地方,一千多年前潜出水面,三面环海,一面和另一块叫胡逗洲的沙洲涨接。当初,“流人”登洲,种菽的、煮盐的,忙忙碌碌,一派生机。后来洲人又时兴种树,庭中有奇树,四时皆春色,是谁种下了这棵银杏树?从此扎根在这里,蓬蓬勃勃生长着。

一年又一年,树的皮肤抵挡着风侵雨蚀,黯黑但饱满润泽,树的身子也粗壮了,几个人的手臂拢不过来,直直地往上看,树冠如伞,遮天蔽日。有人说树枝叶是吃露珠的,长得青嫩翠绿,还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听到树枝叶儿吮吸水珠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呢。

高高大大的银杏树就长长久久地站在这里,从高处俯瞰大地,她观时世、察变迁,诸如东庄西园上的灾殃喜事、南里北头的家长里短,她耳闻目睹,感受着世人的感受和人间悲欢。

时间到了20世纪初,在银杏树旁,人们搬砖运瓦、挖土砌墙盖起了一所学堂,取名“温桥小学”。又隔了些年,已是20世纪30年代了,学堂扩建了好几排教室,还辟了一块大操场,原来是远在三十里外的县城金沙被日寇占领了,城里的中学只得搬过来,改名“县中侨校”。在抗日战争的如火岁月里,温桥这片土地俨然成了“大后方”,天蓝蓝、草绿绿,碧水映晚霞,还有那两所学校的上千名学生,钟声里读书忙,银杏树下书声琅琅。

1942年12月26日,县中侨校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天,地冻裂了,寒风还一个劲儿往人脸上扎,钻心地疼,但天寒挡不住人们火热的激情,从中午开始,学生们就在这里列队。周边西亭、石港、刘桥、平潮等地的乡民急切地往这边赶,这些人看上去面色发黄,有的还衣不遮体,但个个情绪饱满。学校操场上,学生加上聚集的群众有几千人,他们翘首等待着。下午两点时分,一位穿着长袍、戴着一副眼镜,先生模样的人在一群战士的护卫下健步走来,只见他登上银杏树旁的高台,环望四周,然后对着众人在讲着什么,声音高扬激昂,不时挥动双臂,极具感染力,他连续讲了两三个小时,台下不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银杏树仄耳细听,听明白了,原来这位戴眼镜的先生是在演讲,是在宣传抗日,他在疾呼团结、抗战、进步,他在号召群众打鬼子、保家园、救中国。多么了不起的人呀,这才是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有希望了。自然,银杏树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银杏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邹韬奋。

在以后的日子里,银杏树就时时关注与这名字相关的人和事。果然,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有新的消息传来。1990年10月27日,邹韬奋先生九十五周年诞辰之际,南通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通县温桥小学”更名为“南通县韬奋小学”。11月,有更劲爆的消息传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南通县韬奋小学”校名。还是在这座校园里,还是在银杏树旁的高台上,挂牌仪式庄重、热烈、喜庆,那块金色校牌在太阳光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辉。1993年1月30日,邹韬奋之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也来到韬奋小学,他在古银杏树下,在那个邹韬奋演讲的地方,伫立良久,深情瞻望,临走时还挥笔为该校题词“奋进”。

一桩桩、一件件,银杏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动的时候树枝摇曳,叶子泛起片片翠绿色。

如今,这棵位于兴仁镇韬奋小学内的古银杏树已被保护起来,因为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她是宝。何止是宝,是神是仙了。见她不可狎近,只可隔一护栏远观,我也是几经辗转慕名来到这里,也和大家一样远远地注目,后默默躬身低首,双手作参拜状,一股敬仰之情在胸口间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