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24日
清代文人赵怀玉与通州石港文正书院(上)
文正书院旧影(此图来源于网络)
赵怀玉《亦有生斋集》石港文山诗句截图
□陈新华
“祠堂东即讲堂开,遗泽犹兴棫朴材。留得二公名字在,坡陀一篑抵崔巍。”这首《石港杂咏》出自清代著名文学家赵怀玉之手,创作于嘉庆年间,地点是通州石港文正书院。诗中附文描述了书院坐落于土山上,介绍了范文正公(范仲淹)、文信国公(文天祥)祠。山名为文山,书院则以“文正”命名。赵怀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通州石港文正书院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范仲淹和文天祥两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纪念。他指出,书院虽地势不高,但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力巨大,足以与高山相媲美,强调了书院虽小却绝非等闲之地。
赵怀玉的另一首作品《文山》是这样写的:“文山寻丈耳,遥可望千家。出岫云偏倦,(时久晴盼雨)移窗日易斜。数椽身足庇,一卷眼全遮。且觅翛然境,吾生乐有涯!”也同样描绘了文山的景致,山虽不高大,却视野开阔,追求自在之境,享受人生乐趣的情怀跃然纸上。
在通州石港的历史长河中,文天祥曾在此留下诗篇,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然而,清代诗人赵怀玉在石港文正书院的讲学与创作,知道者甚少。嘉庆十一年(1806年),赵怀玉应两淮盐运使额勒布之邀,于次年来通州石港文正书院任主讲,历时五年。他不仅在书院传道授业,还创作了大量与石港相关的诗词,结交了地方文人墨客,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石港人文风光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展现了石港古镇及文正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赵怀玉(1747~1823年),江苏武进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名列“毗陵七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出任青州府海防同知,署登州、兖州知府等职。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纂修,著有《瓯北先生年谱》等。
文正书院是清代通州重要的教育机构,石港是历代文人聚集之地,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据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记载:“文正书院在石港场,旧名至圣书院。明嘉靖年间,巡盐御史陈其学、运判冉从孺建,更名忠孝书院。国朝康熙三年,运判杨鹤年修,更今名,内设先师及诸贤位,岁二丁祀焉。乾隆五十八年移建文山上,中为讲堂,堂左为瓣香楼,后为寝,又后为讲舍,左右为耳室。道光二十年,运判赵祖玉修,咸丰六年运判沈炳重修。”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