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8日

“史铁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进心底,冲刷掉浮躁与焦虑,留下的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思考。”

留下生命最本真的思考

——读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感

王雅兰

法国作家蒙田曾说:“我热爱生活,上帝赋予我什么样的生命我就开发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这句话放在已故著名作家史铁生身上也正合适。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1岁时瘫痪坐上轮椅,后来患上了肾病,最终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他仍以乐观为剑,刺破命运的诅咒,刻画出了一个温情、乐观的世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我们习惯用“内卷”“躺平”来定义生活时,这本书让我看见: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战胜苦难,而是与苦难温柔共存。

合上书本,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陕西黄土高原上的一捧沙,耳边依旧能传来婉转悠扬的信天游,一碗白馍馍、一群善良的人们,织就了一幅关于苦难与蓬勃向上的生命图景。

1969年,18岁的史铁生来到清平湾插队。这里“穷得让人难以想象”:山峁裸露,草木稀疏,村民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吃上白馍馍,睡一口好棺材”。然而,在这片荒瘠的土地上,他们未曾向生活抱怨。恰恰相反,有年过半百的破老汉,总是用一副破锣嗓子在黄土坡上畅快歌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虽然陕北民歌的调子多是愁苦的,但歌声里却藏着倔强。虽然乡亲们吃不饱,但仍能将珍贵的白馍塞给生病的知青,连牛群争舔盐碱的细节,都成了清平湾人“苦中作乐”的注脚。

也有人说,史铁生的文字是“坐在轮椅上的灵魂,走出了最辽阔的路”。当我们在城市中为房贷焦虑、为流量奔忙时,清平湾的故事像一剂清醒药: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打滚,为了柴米油盐辗转反侧,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家长里短中找到自己的小确幸。生活的诗意,也从不因贫瘠而消失,反而会在裂缝中开出花朵。那些“一股劲儿吃白馍馍”的愿望,那些“崖畔上开花”的歌声,恰恰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告白。

史铁生笔下的清平湾,像一杯苦味茶:初尝是涩,细品却回甘。通过他平实的语言,我明白了,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条清平湾:它不喧哗,却滋养着人性最初的温热;它不浩荡,却足以让灵魂在浮躁时代靠岸。清平湾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实的温情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中坚守、如何在苦难中微笑。

合上书本,眼前仿佛还萦绕着清平湾的黄土坡、信天游的悠扬旋律,以及那些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面庞。史铁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进心底,冲刷掉浮躁与焦虑,留下的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