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4日
狄公堤与石港新堤:岁月长河中的守护与变迁(上)
石港古横江遗址附近的丁家渡——狄公堤的北起点
北宋“狄公堤”和明嘉靖“石港新堤”示意图,底图为“清宣统水陆道里详图”
□陈新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州这片冲积平原,见证了无数沧海桑田的变迁与发展。从北宋中期的“狄公堤”,到明嘉靖年间的“石港新堤”,两条捍海堤的构筑,不仅是对自然的抗争,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守护。
狄公堤:北宋的智慧与担当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通州利丰场(亦称“丰利场”)升“利丰监”(明弘治《两淮运司志》称“丰利监”),辖西亭、利丰、永兴、丰利、石港、利和、金沙、余庆等8场。通州盐业开始蓬勃发展。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石港场向南,古西亭场向北,在“曲港”附近逐渐涨接。南黄海的海岸线亦向北向东移到了今金沙、西亭,并斜向石港场东北一线。
但海潮的侵袭让通州沿海数场的盐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于是,通州知州狄遵礼奏请朝廷恩准后,便从石港场东向南经西亭、金沙到余庆场,筑起一道捍海堰,史称“狄公堤”。
经实地考察,发现“狄公堤”的走向大体为:从石港场东北的丁家渡附近向南,经今新港坝西到沙家坝南。然后折向西,沿石港中五总北到石南彭家桥(说明:当时因石南地区刚成陆,地势低,为潮起潮落的沙滩地,所以筑堤时必须避开这一大片新涨沙地。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石港场的需要,故岸线要从沙家坝折向西),再南折到西亭曲港的“野狗墩”,从“野狗墩”西向东南基本成一条直线,到达今西亭南三总的“民灶桥”,然后向南入金沙场,经今“三姓街”附近,向东南到金沙南顾家高桥、三里镇附近的古岸头,最后向东南延伸至余庆场附近。
捍海堰本是北宋中期范仲淹首倡修筑的。范仲淹在监泰州西溪盐仓时,目睹了淮南盐场风潮泛滥、田产淹没、亭灶毁坏的惨状。于是,他首倡修筑通、泰、海捍海堰,得到了朝廷的恩准和淮南沿海各盐官的积极响应。虽然实际主持修筑捍海堰的大多是地方官吏,但因为范仲淹的声望最高,所以这些堤坝统称为“范公堤”或“皇岸”。狄公堤虽由狄遵礼所筑,但也被称为“范公堤”。
狄公堤筑成后,石港、西亭、金沙、余庆等场的煎盐场地得以稳固。石港场的煎盐场地主要集中在场东的今石东村、九家庄村、东场村及场南的今石南、垦南地区。到南宋、元及明前期,石港场的煎盐场地又东移到五总西及骑岸岸西一带;西亭场的煎盐场地主要在今西亭周边,后东移到灰场边一带;金沙场的煎盐场地主要在今金沙及向北一带;余庆场(元朝后为余西场)的煎盐场地则在余庆场及向北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