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4日

试论孙儆的书画艺术成就和历史定位①

沧叟藏骨拓片

□赵万泉

孙儆(1867.2—1952.10),清末举人。孙儆生长在一个书香家庭。历金沙市议事会议长、金沙市教育会会长、金沙市游民工艺厂主任、南通县市乡联合会会长、南通县总商会囯外参赛出品筹备主任、江苏宝山县学训导、四川青神县知县、南通县教育会会长、江苏省议会议员、江苏省议会副议长。为沪上聚星社、怀超社、剪淞社社员,上海美术茶会会员、陶社名誉社长,时有“海上四诗人”“江苏九老”之誉称。《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介绍孙儆在“经营实业、致力垦植余暇,校雠彝鼎碑版,尤嗜殷虚书契,工书法”近三十年。

1.南菁书院徵文考献

设在江苏学政驻节之所——江阴的南菁书院,是清代享誉省内外的一所著名书院,创建于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南菁书院继承发扬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形成自己“学习经史辞章,兼习天文、算学等”的鲜明特色,这里先后走出章际治、刘可毅、杨模、顾栋臣、丁福保、汪荣宝、胡玉缙、孙雄、白作霖、端方、田其田、孟森、夏仁虎、董康等执掌教鞭于京师大学堂及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

孙儆《寄黄宾叟》诗:“欲求通古学,第一先识字。奇字不易知,谁能明奥义?”1888年,22岁的孙儆考入南菁书院不久,刊于《南菁文鈔卷四》的《释古文“鹵”》就是他的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古文字研究文章,全文围绕“鹵”字,以类比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我们有理由相信, 正是在这期间的辛勤付出,为他日后敲开钟鼎文、石鼓文乃至贞卜文的探索之门,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其精雕细琢、穷追猛究的精神直延至他的晚年,75岁时于“海上读书轩”发现《魏高湛墓志旧拓本》,又以“偃”字为议题,集出该墓志内的别字,分别追溯出现于某朝而行阐述。

2.事业余暇妙造自然

书画是研究美的艺术,是最适合文人身份及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活动。孙儆长期耳濡目染金沙先辈汤煥琪、同道张蓁、儿媳杨蓬雪水墨丹青的创作,在政事之余,亦能不时地流露出逸笔草草的“寄兴”。对孙儆的雅兴之作,在他书友们的诗文里就有些许流露:“回首前尘廿六秋,丹青一幅归图蕙”;“楼署经畲垂不朽,画图也应碧纱笼”;“尺幅当前几树松,高枝直欲托孤峰”;“赋到赤诚推健笔,图成红豆瑰荒庄”等等。诗中所述尽管画材庞杂,但能让我们从中或明或暗地领略到孙儆的部分绘画风采。

3.稀龄只身追本溯源

1928年,中国第一支考古队由董作宾率领,正式对殷墟进行科学考古发掘。这自然也引起久慕殷墟的孙儆产生探访的兴趣。现根据姜光源(跟随孙儆二十余年的金沙市自治公所文案)贺孙儆七十寿诗:“殷虚书契专研久,游历鄘南记昔年”,及习位思(曾任松阳县知事)《沧叟先生七十次韵奉呈》诗句:“七十能游况古贤,数行苦语报红笺。可知钟鼓淮流外,定有壶觞洛水边。”“虽届稀龄只身莅洹水访殷虚。”可确认孙儆在七十岁那年即1936年,莅洹水,登华岳,探两都,访殷墟。

“蒐奇远蒞洹水南,小屯村前频驻骖。”在反复辗转小屯村后,如痴如狂的孙儆自然唯恐失之交臂,频繁地来往于待价而沽的售户间孜孜以求,终致“碎骨残龟盈箧笥”,为此后的深层次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孙儆《翰甥葆女五十之年成二十六韵七古一篇》“赏古晰疑论清切”一语中可知,孙儆亲临华夏古文字之都的发掘现场是大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