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6日
爱润心田,心理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之行
黄伟
在教育深化改革、学生成长需求多元的当下,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塑造紧密相连。作为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当静下心来回眸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那些或温馨、或触动心灵的情景,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无比珍贵的财富。这些经历,不仅给予我情感上的触动,更让我在心理教育的道路上愈发坚定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现将我心理教育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分享出来,期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一、深夜叩问:探寻迷茫背后的心灵呼救
在诸多回忆中,一段经历格外特别。一个普通的周六深夜,我照常查看QQ预约消息,一条特殊的匿名信息映入眼帘:“老师,我有一个疑问,生命为何而存在?完全被否定的人生还有存活的意义吗?”看到这条消息,我眉头紧锁。因为凭借四年多的心理工作经验,我清楚地知道,这并非简单的哲学探讨。青少年时期,因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迷茫而引发的心理困扰十分常见。对于高中生来说,思考人生意义与生死问题,往往意味着他们正经历着巨大的心理痛苦,甚至可能在发出求救信号。
二、合力护航:引领心灵走出阴霾之路
我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一反应是确定这个孩子的身份和位置。我马上回复了TA,并在接下来的聊天中,委婉地表达了以下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它,这并不代表你没有价值。如果我的朋友或家人否定自己,我也会感到无地自容,有些羞愧,这很正常。但老师看到你这么在意别人的评价,说明你虽然痛苦,但一直想变好,从来没放弃!记住,别人的评价只是参考,你自己才是生命的最终评价者和意义的创造者。”
当时情况紧急,我深知这样回应可能不够完美,但在那种情境下,只能尽力用这些话语去触动对方的内心,试图打开TA的心门。随着聊天的深入,我明显感觉到TA的情绪逐渐缓和,从最初的绝望和迷茫,到后来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们一直聊到凌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过得飞快。互道晚安后,我确定TA当晚可以安心睡觉,立刻整理好收集到的信息,计划第二天一早就寻求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帮助。通过聊天,可以推测这个孩子很可能患有心理疾病,需要尽快治疗。根据精神卫生法和“生命健康第一”的原则,我决定突破保密协议,尽快找到TA本人。
后来,我们顺利找到了学生本人,并邀请TA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心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高度疑似患有重度抑郁症和重度焦虑症。由于心理老师没有诊断权和治疗能力,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艰难的沟通和会面,终于说服家长带孩子去就医,并接受药物治疗。目前,孩子以居家治疗为主,心理状态的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学校为孩子统筹安排了个性化教学,采用线上课程指导和线下上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了学校全体教师的爱与担当。
这一系列的行动充分诠释了“合力护航”的意义。老师、学校、家长多方紧密合作,形成强大的支持力量,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这种合作不仅缓解了学生当前的心理危机,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支持,为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心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
三、以爱为核:探寻心理教育的核心力量
在心理教育领域,保密原则至关重要,意味着许多工作细节无法公开。面对学生,心理教师常被比作“情绪垃圾桶”,承受大量消极情绪。然而,我认为消极情绪并非全然负面,它具有警示和提醒功能,能激发个体反思与成长,推动行为和认知调整,深化自我认知并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教师接触的孩子中,部分患有心理疾病,深陷痛苦情绪,内心消极压抑,对生活感到绝望无助,生命存续常在一念之间。当孩子哭诉,把老师当作“情绪垃圾桶”时,我会感到荣幸,因为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心理疏导并非简单接受负面情绪的宣泄,而是一个帮助学生觉察情感、反思自我认知,并在互动中促进内在成长的过程。
心理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情绪垃圾桶”,更像一根蕴含着爱与力量的拐杖,为学生提供陪伴与支持;也像一面明镜,精准映照出学生内心的细微之处,助力他们进行深刻的内省。
这让我想起顾明远先生的“明远四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在实际教育中,对因家庭氛围不良、亲情缺失而孤僻不合群、人际关系欠佳的孩子,我们应给予充分尊重,提供支持与陪伴,营造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这种爱体现在关注他们内心鲜活的情绪和真实的体验上。
对于出现学习倦怠、厌学情绪,因无法接受考试成绩下降而回避考试的学生,我们不能只灌输“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的单一观念,而要深入挖掘并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点,探寻人生的多元快乐和目标,培养对自己命运负责的担当精神。
针对心理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的情况,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成长。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拓展游戏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归属感需求,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推动他们在心理层面不断成长和进步,体现“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理念。
四、雕琢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点滴之路
在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成绩,因为成绩绝非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我们同时应聚焦孩子人格的细微成长,育人者要善于洞察、强化并见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比如,孩子因小小的自我进步而收获的自信,这可能是课堂上的一次勇敢发言,或是完成了一项曾经觉得困难的任务,在面对困难时,孩子展现出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也值得欣赏。学会延迟满足,克服眼前的诱惑,也是孩子人格成长的重要方面。能够抵制即时享乐的诱惑,专注长远目标,这是一种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引导孩子破除完美想象,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至关重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成长。当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反思和内省能力时,我们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不断成长和成熟。
培养孩子增强情绪的觉察与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恰当表达情绪,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差异、换位思考、共情他人,能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胸怀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局限,唤醒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也能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更好地成长。
这些心理品质虽然无法通过考试来衡量,却是人格成长的基础,对孩子人生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点滴成长,都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馈,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珍视的骄傲。未来,我将始终坚守“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和尊重”的伦理准则,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真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牢坚实防线,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爱与责任汇聚成璀璨光芒,点亮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走向充满阳光与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通州区石港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