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8日

“父亲在饮食生活上的这些节俭细节,不仅与中央提倡反浪费、反奢靡之风相吻合,而且从中折射出父亲的一生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本色和永不褪色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弘扬、传承下去。”

父亲的“节俭”饮食

顾学锋

父亲在世时生活十分节俭,尤其在饮食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忆起来恍如昨日。

父亲喜欢喝酒,中午和晚上必喝,一天两顿酒。父亲喝的酒一般都是其自酿或去商店购买的罐装零卖黄酒,偶尔喝瓶装酒。等酒瓶里的酒都倒空了,父亲还要把空酒瓶横置,让残留在酒瓶内的酒慢慢地汇集到一起后,再悬空倒拿酒瓶,对准酒碗轻轻地晃动手臂,以便让瓶内汇聚到的几滴酒尽快地滴入碗中。如此要反复好多次,直到酒瓶内再也倒不出一滴酒后才罢休。

有一次,我不屑一顾地对父亲说:“酒尽管喝,家里的酒喝完了我给您买,不要在乎这一两滴酒。”然而,父亲却一脸严肃地对我说:“酒是粮食酿的,一滴也不能浪费。”

父亲好客,但宴请客人都是放在家里办宴席,从来不去饭店办宴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从买菜到烹饪,父亲亲力亲为,客人们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父亲16岁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立下过无数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地方某镇的首任镇长。作为国家干部的父亲,在常人看来是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收入的“有钱人”,但父亲从不显摆,并经常教育我们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勤俭节约、量入为出。

父亲晚年吃得并不多,偶尔有一点剩饭菜被倒掉都觉得很可惜。父亲从60多岁开始,就开启了家庭养鸡生涯,既解决了剩余饭菜的去向问题,又实现了荤菜的自给自足。

每年春天,父亲都要从集市上买回40只左右的小鸡崽,精心饲养。待小鸡长到1斤多重时便宰了改善伙食,先公鸡后母鸡。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为防止长大后的鸡伤害到房前屋后的农作物,父亲就地取材,在自家厕所旁的空棚内搭建了鸡圈、鸡窝,既整洁、美观又很实用,即使再顽皮的鸡也很难从鸡圈内逃跑出来。

养鸡成了父亲晚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天不辞辛劳,并乐此不疲。直到父亲85岁那年的一天晚上,酒后去关鸡窝门,他不小心摔了一跤伤断腰骨,这才结束了养鸡生涯。

父亲抽水烟,舍不得抽香烟。父亲抽水烟用的水烟管,20世纪中叶比较常见。烟丝是从当时商店里购买的,出售的烟丝压成一个饼,一块水烟饼售价在3角左右,父亲可抽一个多星期;而当时买包好一点的香烟就要3角左右,即使普通一点的香烟也要1角左右。一包香烟父亲只能抽一天,两者相较还是抽水烟便宜。

父亲在饮食生活上的这些节俭细节,在当今一些人看来可能都是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不然。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父亲在饮食生活上的这些节俭细节,不仅与中央提倡反浪费、反奢靡之风相吻合,而且从中折射出父亲的一生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本色和永不褪色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