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9日

思政大课堂 立德育新人

——2025年度“青年说·思想汇”第一期大思政育人专场

在泥土中绽放教育之光

兴东小学 周莹

请看,这是一张手写的作息时间表——8点布置场地,9点是足球、田径训练,中午则是乒乓球练习。除教学任务外,每周末的集中操练已成为常态。这张表出自兴东小学徐金城老师。年近六旬的徐老师身材精瘦,皮肤黝黑,这是常年风吹日晒的印记,也是他扎根乡村教育的见证。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操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严寒酷暑,从未缺席。

时间拨回到1996年,那一年,在一所村小任教的徐老师望着尘土飞扬的简陋操场陷入沉思。彼时的乡村体育教育正面临三重困境:标准场地缺失、专业器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一切为了孩子!从那时起,徐老师便暗下决心:响应国家“体育强国”的号召,扎根乡村教体育!

就这样,一场默默无闻却意义深远的“体育改革”开始了:他资助贫困学生、培养青年教师;他自购运动器材,带领农村孩子走上广阔的竞技舞台,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时代要求在变,徐老师“以体育人”的誓言却始终不变。他总是说,“体育就是行走的思政课,既锻炼筋骨,更铸魂育人”。四十余载春风化雨,这位乡村教师以麦穗低垂的姿态,把生命之根深深扎进教育的土壤,将育人初心织进晨训的哨音与夜归的星辉,从青春到暮年,从青丝到白发。

穿过教室走廊,总能在转角遇见教育的春和景明。心理辅导室门前的“心语信箱”,积累着经年的暖意——这是通州高级中学蔡志红老师用真诚和热爱为孩子们织就的星网。2005年,当人们还不知“心理健康”为何物时,蔡老师已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二十几年光阴,她的讲座从城区辐射到田埂;一万多小时的倾听,她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摞摞学生写的“心事便签”,最新的一张字迹稚嫩:“蔡老师,您放心,我会好好的……”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乡野,特教老师葛明丽正背着教具步履匆忙。她所在的送教团队,八年跋涉五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一圈多。2017年,葛老师第一次见到重度残疾儿童小文,虽行动不便,但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却格外明亮。年复一年的悉心陪伴,换来的是自信开朗与灿烂成长。如今送教团队的行囊里,除了识字卡片、康复器材,还装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铅字旁,记满了送教途中收集的家长心声。

车轮滚滚向前,教育薪火相传。2018年,作为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我回到家乡任教。那时的我,最年轻、最活泼,也最稚嫩;最不安、最无措,也最迷茫。于是,我望向了扎根于这片土地已久的他们,我开始学着他们的样子,弯下腰来——播种,潜下心去——耕耘。当我面对教材拿不定主意时,博学的他来了——“小周,别着急,我们一起备课”;当我面对家长的质疑手足无措时,温柔的她来了——“换一种方式试试看”;当我经历省赛备赛的煎熬灰心丧气时,热情的他们来了——“别担心,我们做你的后盾”……七度春耕秋耘,我从嫩芽长成枝干,我也慢慢成为“他”“她”“他们”,工作之余不忘发挥余热,温暖后来者。我渐渐意识到,那些低垂的稻穗何以饱满——俯身既为汲取“为党育人”的甘霖,更为在沃土织就“为国育才”的根网。立德树人的答案,原来就写在年年岁岁的躬耕里:今日师者脊梁弯成的弧度,恰是明日教育挺立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不忘初心,通州教育人时刻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教育的芬芳便在乡土的滋养中悄然绽放。数据显示,全区573名“90后”青年教师群体中,53%的青年教师正扎根基层,为乡村的孩子点亮梦想,用爱托举明天的希望。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在通州教育这片沃土上,用心书写着思政育人、创新发展的动人篇章。

和风掠过田野,沙沙声里传来几代人奋进的足音:从校园操场的奔跑身影到竞技赛场的矫健英姿,从乡村小路的送教足迹到网络连线的“线上辅导”,从一个人的初心守护到千万颗心的梦想接力,这,便是乡村教育最壮美的和声——在党的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无数教育者正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让每粒种子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长成葳蕤挺拔的栋梁。看!东方既白,田野尽头的地平线上,正跃动着教育强国的万丈霞光!

微博馆里的思政奇妙之旅:在体验中育人

实验幼儿园 刘琳莉

你见过幼儿园里的微博馆吗?

我们将江海地域资源搬进幼儿园、班级,建成了一个个微型博物馆。微博馆是探究的乐园,也是思政的学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微博馆思政,有着别样的精彩。让我们追随三组镜头一同走进博美、嬉美、创美的育人天地。

一、找到过去与未来的连线:重走前辈的制砖路

一个悠闲的午后,孩子们正在户外餐后散步,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土地上,路边一块小小的、蓬着灰的砖块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方方的砖头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萌生出新的想法。

玩泥区,孩子们用泥土和磨具捏出了一块块小土砖,小土砖脏脏的,并不好看。通过五窑砖瓦厂工人爷爷的介绍,孩子们了解到南通人祖祖辈辈的制砖工艺。第二次,老师带孩子们再次走进砖博馆,用水泥和黄沙搅拌制作水泥砖,暴晒后,砖块很漂亮,孩子们一阵欢呼。但是在脱模时发现,大多数砖头都裂开了。

孩子们调整了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例,整整晒了两天。这次砖头漂亮、整齐且结实。

“哇!成功啦!太棒啦!”孩子们欢呼雀跃。

微博馆里,孩子们手中的砖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连线,记录着祖祖辈辈的智慧,记录着南通铁军的荣耀,记录着孩子们的梦想。微博馆的思政,就垒砌在方方正正的砖头里。

二、找到人与自然的连线:为鸟儿营造安居工程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欣喜地发现树上有个圆圆、黑黑的洞,这是什么呢?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要实现“活教材”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

“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家?鸟窝怎么跑到树上去的?……”孩子们讨论着鸟窝的事情,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鸟窝这么高,看不到怎么办?为什么鸟窝里没有小鸟?孩子们实地寻找鸟窝,了解了鸟窝对孵化小鸟有着重要的作用。紧接着,孩子们观察树木,寻找材料,动手制作了许多精巧的鸟窝。

冬渐深,料峭的寒风中,孩子们在草丛里、树枝上、花圃里、屋顶阳台上都为小鸟安置了自己做的鸟窝,暖暖的稻草、软软的棉花、挡风的木板……安置好鸟窝后,孩子们还对小鸟留下了暖暖的话,盼望小鸟在寒冷的冬日早早入住爱心新窝。

鸟窝,树上的安居工程;鸟窝,人与自然的连线;鸟窝,幼儿谱写的和谐曲……鸟窝,见证着孩子们的承诺,永远做自然之友;鸟窝,讲述着微博馆的思政课。微博馆的思政,就住在那充满爱心的鸟窝里。

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连线:蓝印与印尼BATIK的彩虹交响

曹老师去印尼支教,她常带着孩子与实幼娃进行跨国连线,交流两地的文化与课程。

在一次次的视频连线后,孩子们对印尼小朋友身着的当地文化特色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场与“batik”的跨国对话就这样开始了。通过隔空对话,孩子们了解了batik的历史,认识了batik的制作工具——融蜡炉、蜡壶、蜡胶等。

基于纺织微博馆制作蓝印花布的原有经验,孩子们跃跃欲试,他们画线稿、蜡勾线、染料涂色、封层、高温煮布,batik就完成了。看着印有实幼LOGO的batik,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再次连线时,印尼的小朋友直观地了解了蓝印花布和batik的区别,他们也将尝试蓝印花布的印染方式。

简单的布艺,小小的染料,轻轻的融合,在两国的小朋友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孩子们将南通的蓝染工艺与印尼的蜡染技艺相结合,找到蓝印和BATIK的连线,找到中国和世界的连线。

正所谓:每一块布料,都是文化的桥梁;每一次对话,都是世界的融合。我们的孩子站在时代的洪流里放眼未来,也将南通文化推向了世界。微博馆的思政,就融在蓝印与BATIK的彩虹交响中。

小小的微博馆里发生着许多美好的故事。木艺微博馆木艺丛生、木雕成趣,孩子们化身鲁班,衡量刻度、锯木打磨,刻出一个个精致有趣的木刻作品;农耕微博馆作物丰实、瓜果飘香,孩子们认识农具、播种培育、呵护秧苗,了解一个个通州农耕故事;编织微博馆彩绳环绕、细丝掩映,孩子们巧手翻花、绕线编绳、打结梳理,织出一件件精巧美丽的作品……这里有太多关于继承与创新的故事,孩子们在微博馆里与世界万物相遇、与通州历史文脉相遇,也与千姿百态的成长历程相遇。

微博馆,广开门路,开思政之路;微博馆,以小见大,见思政之大;微博馆,聚沙成塔,成思政之塔;微博馆,造炬成阳,成思政之阳。我愿意期待,更多正红的童心与梦想的花朵在微博馆里生根发芽,卓然绽放!

让每一颗星星都成为闪耀时代的眼睛

——记录特殊教育思政大课堂中的温暖故事

区特殊教育学校 成亚楠

“我们是新时代的追光者,用手语丈量信仰的温度,用心灵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群以掌心为耳、以眸光为声的追梦者。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这群特殊的青少年正通过思政课堂铸就融入社会的密钥,让生命拔节的成长之歌与民族复兴的壮阔交响共鸣激荡。

一、承优秀传统发扬:生生不息的育人长河

在通州特教学校校史馆的斑驳光影中,几张泛黄的老照片正讲述着特殊教育的思政传承。首届聋哑毕业生创办“南通县三余印刷厂”,成为历届毕业生自强自立的榜样。老教师向少先队员讲述革命传统的场景,红领巾与笑脸相互辉映,诉说着特教人矢志不渝的育人初心。

这些珍贵的影像让我懂得:特殊教育的思政课,是架在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它把“坚苦自立”的校训化为指尖可触的温热,让生命迸发的蓬勃力量,像一粒粒种子落在我们的心田,最终生长出超越残障、创造价值的勇气。

当普通学校用琅琅书声诵读经典时,我们的孩子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阅读《红岩》;当同龄人用画笔描绘祖国山河时,我们的学生在用红纸拼贴国旗。1976年,学校成立了团支部组织,同时恢复了少先队组织。几十年来,从科学谋划到多方合力,从团队建设到思政活动,从深耕课堂到社会实践,通州特教人始终在回答:如何让残缺的身体生长出完整的灵魂?

二、借融合创新生长:跨界共生的破壁实践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手指在掌心写下“中国”二字。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是否涌起一股豪情?这是视障学生每堂思政课的特殊仪式。当他们的指尖在盲文课本上跳跃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凹凸的文字,更是五千年文明的脉络。而当听障学生用手语“唱”国歌时,翻飞的手势里跃动着长江黄河的奔涌,静止的声带里激荡着民族复兴的春雷。

在通州特校,全校48名教师组建了4个跨学科教研团队,通过全员导师制精准护航255名特需学生成长。学校构建的“阳光教育”课程体系已累计开发40个思政实践模块。校园艺术团创新打造“排舞”“非洲鼓”等特色社团,近三年完成校内外展演30余场。在校园西侧的“乐耕园”劳动教育基地,每周有50余名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共同劳作……

当我们摘下“特殊”的标签,会发现:脑瘫学生用变形的手指捏出的陶艺作品,是对美最倔强的表达;特需学生演绎的舞蹈《闪闪的红星》,让抽象的家国情怀可视化;智障孩子养护校园责任田的过程,展现了劳动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这些教育现场,都在无声地消融着我们对“特殊”与“普通”的认知边界。

当全校师生一起合唱《国家》,孩子们跟着节奏大胆开口的那一刻,思政教育完成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表达”的跨越。

三、拓广阔人生新境:特需学生的榜样之光

当我们谈论特殊教育的未来,那些曾被定义为“不可能”的孩子们正在用双手擦亮人生的答案——就像在喜宝儿洗车行认真工作的“小胖”和他的小伙伴们,这群唐氏综合征少年细致地擦拭汽车,阳光穿过水雾,在他们专注的眉眼间折射出彩虹。

在特教学校的晨光里,我们见证过太多这样的蜕变。当“舔屏少年”博文用舌尖在平板上叩开知识大门时,当脑瘫男孩浩军在康复器械上完成第一千次抬腿时,当唐宝宝小夏在洗车教室独立洗车时,我们触摸到了思政教育最真实的温度——那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让每个褶皱的生命都舒展成春天的枝叶。

在这里,“生活化+个性化”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当脑瘫少年文浩成为一名拥有13万粉丝的游戏博主,我们突然明白:所谓教育,不过是让每个生命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

如今,走出校门的喜宝儿们正在用独特的方式丈量世界:他们稳稳握着高压水枪冲洗汽车,给车身涂上均匀的泡沫,时不时蹲下身,用软布一寸寸擦拭,甚至整个人钻进后备厢,不放过任何死角。他们用努力向我们宣告:生命的价值从不因特殊而折损,梦想的光芒永远在奋斗中绽放!

“我能行!”是的,他们一定能行!

当思政教育将家国情怀化作可触可感的手语韵律,当理想信念通过可视化教学具象为生动的时代图景,他们不再是折翼的雏鹰,而是以独特的生命样态参与社会建构的完整公民。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嘱托为帆,继续书写有温度、有筋骨、有回响的思政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