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7日
青团里的家风
通州区金沙湾学校初二(5)班 施依含
每年清明前夕,奶奶总要亲手做一批青团。厨房里氤氲的蒸汽裹着艾草香,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
“面团要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奶奶的手在糯米粉里来回翻搅,动作利落。我学着她的样子揉面,双手却总是被黏住。“做事需专心,要像揉面一样心无旁骛才好。”这使我忆起参加数学竞赛时的情景。那时我自以为准备充分,却在考场上发挥失常,最终因粗心与奖牌失之交臂。回家后,奶奶不语,只是让我帮她揉了一下午的糯米团。当我的手上终于不再沾满糯米粉时,我突然明白了专注的意义。
包馅料时,奶奶特意多放了一勺芝麻。“你太爷爷当年开店,食量总会多得溢出盘子。”她捏着青团边缘,轻轻封口,“吃亏是福,这是咱们家的老规矩。”屋外雨声淅淅沥沥,如鼓点声声入我心灵。
蒸制青团时,奶奶总要在笼屉上盖一块湿布。“火候要稳,就像做人要踏踏实实。”她一边调整灶火一边说道。升初一那年,我未及时调整状态,成绩一落千丈。之后每天放学,奶奶便领我跟她做青团。从挑选艾草到揉制成形,每个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渐渐地,我愈发地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每逢难题,我就想象自己是在等待青团蒸熟,不急不躁。以此种踏实的态度,我的成绩稳步提升。
揭开锅盖的瞬间,碧绿的青团泛着油光,香气馥郁,如雨后竹林,弥漫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奶奶把第一个青团供在祖先像前,轻声诉说着家里近况。祭拜完毕,奶奶终于允许我品尝今年的第一口青团。轻轻咬破柔软的外皮,温热的芝麻馅立即在口中化开,甜而不腻的滋味瞬间溢满整个口腔。艾草的清香、糯米的绵软、芝麻的醇厚完美融合,这是任何机器制作的青团都无法复刻的味道。这青团甜糯的滋味里,也深深蕴含了我们家代代相传、隽永深刻的传统家风。
“慢点吃,噎着可不划算喽。”奶奶笑着递来一杯清茶。茶水入喉,冲淡了甜味,却让那份温暖更加绵长。我望着奶奶布满老茧的双手,突然明白:清明祭祖的意义不仅在于怀念逝者,更在于让活着的人记住这些朴素的生活智慧。这一枚小小的青团里,包裹着我们家最珍贵的传承——专注做事、宽容待人、踏实做人。这些品质就像艾草的清香,看似平凡却能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青石阶。奶奶收拾着蒸笼,我主动请缨清洗盆碗。水流冲刷着指尖,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总急着吃青团,而现在更享受制作的过程。或许,这就是成长——开始懂得珍惜那些看似平常的陪伴,开始理解简单食物里蕴含的深意。明年的清明,我还要闻尽这缕缕艾草香。
(指导老师:朱佩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