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②
姚溱17岁抗战并加入共产党
《大众》周刊创刊号,图右上方标有“通讯处 南通金沙”文字。
1938年出版的《大众》周刊。
□陆子森编写
1938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通,侵略的魔爪伸向各地集镇乡村,到处横行烧杀,残害人民,江北大地一片腥风血雨。这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面对苏中危局,紧急决定成立中共江北特区委员会(自红十四军运动失利,1933年后,南通中共党组织基本停止了活动),在江海大地唤起民众起来抗日,并为迎接新四军东进做好准备工作。特委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立群众抗日组织,进行群众抗日斗争,重新整顿、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争取、团结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力量,尽可能掌握一些武装力量。
中共江北特委决定将特委机关设在金沙镇的姚味香家。姚味香是老国民党党员,时任国民党南通县教育科科长,是位主张抗日的进步人士。他在南通中学读书的儿子姚溱失学回到金沙,已经和一批进步青年组织开始了抗日宣传活动。姚溱早出晚归,整天忙于抗日救亡活动,姚味香对儿子的进步活动是暗中支持的。
盛夏酷暑,炎炎8月的一天晚上,姚味香的住宅里来了三位青年人,公开身份分别是上海中学的一位教师唐守愚,还有两位青年学生陈伟达和吴佐成。他们风尘仆仆,刚从上海赶到这里,三人借喝茶聊天为名,举行了中共江北特委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决定落实省委交给的任务:迅速建立群众抗日组织,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重建地方党组织,团结争取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力量,为新四军东进抗日打下基础……
会议决定创办《大众》周刊,宣传抗战形势,动员民众起来抗日救亡,同时决定把编办《大众》周刊的任务交给姚溱。
一个在我党主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随即在江海大地兴起。
金沙镇的夜静悄悄,北街上几乎看不到往来的人影。姚味香家朝东屋子里一盏煤油灯闪闪跳动,油灯下,姚溱正在埋头编写《大众》周刊上的文章。
那时,姚溱才17岁。当初在金沙小学读书时,姚溱就曾担任过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后在南通中学读书期间,南通的报刊上已经发表了他的不少文章。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他曾积极参与组织本地学生的救亡运动。卢沟桥事变不久,他还邀集进步同学搞了个“友声社”,共同阅读进步书刊及宣传抗日。姚溱等进步青年曾排练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在金沙剧场演出,姚溱扮演国民党抗日团长吉星文,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他们用出色的表演抓住了上千观众的心。
姚溱欣然包办了《大众》周刊的编排、校对、发行等多项琐细工作,《大众》周刊的评述文章很多出于他的笔下。
每天深夜,姚溱总是在他的书房紧张工作。书桌上放着一台五灯管的收音机,他正在侧耳收听从延安传来的声音,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是他静心收听记录的最佳时机。
中共江北特委所办的《大众》周刊及时刊载了全国各地抗日的战况,转登我党领导人以及著名民主人士的讲话和文章,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义勇军的战斗故事,传递了我党全面抗战主张。《大众》周刊在民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对宣传和教育青年、进一步组织青年参加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个月后,经过特批,还不满18岁入党年龄的姚溱和赵琅、单仲次、郭葆全成为中共江北特委在金沙第一批吸收的党员,并建立了金沙党支部。同时,江北特委又在南通大生一厂等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发展了数名党员。这些由中共江北特委吸收加入的党员,后来都成为通如海启地区抗战斗争中的骨干力量。姚溱经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烽火的淬炼,新中国初期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