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石磨子

□余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加工粮食(元麦、小麦)靠的是人力,用石磨子磨粯子。那时候,以生产大队为建制,农民白天在农田干活,磨粯子只能选择在夜间或者阴雨天进行。

一个四方形的磨盘上,固着石磨子。石磨子边上固有一耳子(长方形小木块),再配上一个三角形磨担,磨担顶端与磨耳连接,底端用绳子系在房屋的桁条上,悬在空中,与人的胸部持平。

要使磨盘旋转起来,至少需要三个人拉磨担,四个人力度更大一些。磨盘前方两侧各站一人,其中一人双手拉着磨担,另一人将谷粒慢慢丢入磨眼中,俗称“拗磨”。三四个人协调一致,一拉一推,反复循环,磨盘便旋转起来,粯子从磨缝里慢慢流出来。

石磨子为圆形,上下两片合在一起,上片为母,下片为雄,下片中间有一圆柱形凸起。磨盘的直径约50厘米,厚度约10厘米。磨盘周边布有磨齿,谷粒经碾压后变成粯子。石磨子使用一段时间后,磨齿易损,需要石匠锻磨修理,使齿槽加深,磨齿粗细宽窄一致,上下片合起周正实用。谚语“磨子搁在场中间,由你所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更是一种乡愁。

童谣曰:“吱呀磨,磨粯子,粗的扬粥粥,细的烘耙耙。”形象地反映了粯子的作用。谷粒磨碎后,粗的成为粯子,细的成为面粉。农家主妇用罗筛将面粉筛出来,制成烧饼、汤糍、面疙瘩、面条等,粗的做成粯子饭、粯子粥。稍微富有的家庭,将大米配上粯子做成粯子和和米的饭或粥来招待客人。所谓粯子和和米,就是先将大米与冷水一起下锅,烧开后再扬上粯子,稀一点的叫粥,干一些的叫饭,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

石磨子还可以磨冷蒸。人们把即将收浆的麦子割下穗头,一把把放进围裙内,围裙装满了拿回家中,将麦穗倒在盘篮里用双手搓,或者装在蛇皮袋里使劲掼,直至麦粒与麦壳分离。用筛子筛去杂屑,再到出风处扬去细芒,然后倒入铁锅,搭上少许青蚕豆用文火炒,看到青蚕豆快转色,就盛起来放到石磨里磨。待磨缝里缓缓地吐出一条一条绿丝丝,一缕缕的清新香气渐渐地氤氲开来,这时尝一口鲜,冷嫩的嫩字发挥到极致。

石磨子还可以磨焦麦屑。将麦粒在土灶铁锅内烘焦,在石磨子上磨碎后,再用罗筛将麦皮去掉,细粉就是焦麦屑,用开水泡食,也称浆糊粥,有一种焦香味,令人增加食欲。如今街头上仍有人售卖焦麦屑,三四元一斤,全麦粗粮,老少皆宜。

自从有了电动粉碎机后,石磨子便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