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蜕变与守望:那些没写进教案的成长课

赵俊君

时光的沙漏悄然流转,当我站在教育的第八个年轮回望,那些与孩子们共同走过的朝朝暮暮,如星河般璀璨。从初涉教坛的青涩到深耕劳动教育的笃定,这场教育旅程中的每一道风景,都在诉说着蜕变与守望的故事。

青涩启航:在碰撞中寻找教育的温度

21岁那年,我从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带着中文系特有的浪漫情怀,踏入了通州实验小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揣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进教室,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课堂远没有我想象中那般顺利,一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纪律问题成了我教学中的第一道难关。当几十双灵动的眼睛齐刷刷望向我时,预设的教学节奏瞬间被此起彼伏的“老师,他碰我”“老师,我要喝水”打破。粉笔灰簌簌落在肩头,我手忙脚乱地处理着各种状况,尽管我努力地维持秩序,可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直到下课铃响起才惊觉,精心准备的课竟只讲了一半。

2019年羽绒服“意外事件”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小轩撕破自己的羽绒服,他一边吹一边喊着“下雪喽,下雪喽”。一时间,教室里炸开了锅,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吸引了过去。我原本有些生气,却看见前排女孩眼睛亮晶晶地说:“老师,这是不是雪孩子的羽毛?”童言无忌,可我忽然意识到:教育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捕捉生命拔节的声响。于是,我们停下课本,用飘落的羽毛创作“雪孩子”的故事,孩子们的想象力在那一刻尽情绽放。就这样,一场小小的意外变成了课堂上的生动插曲,不仅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还让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适逢区教师发展中心启动青年教师“启航”工程,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我开始了“沉浸式修炼”。每天看一节名师录像课,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李老师如何用手势引导学生思考、王老师怎样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在研读《给教师的建议》后,尝试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2020年,当我再次执教《雪孩子》时,孩子们不仅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还自发用橡皮泥捏出了“会融化的雪孩子”。

成长淬炼:用爱编织教育的经纬

担任班主任后,我开始学着用另一种视角解读教育。晨读时微笑提醒走神的孩子,午休时轻手轻脚为孩子盖好外套,放学后与“个性张扬”的孩子促膝长谈……这些细碎的日常,让我逐渐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

记得那个“意外不断、怪招迭出”的小轩,家庭原因让他成了“问题学生”,经常故意弄乱同学的桌椅,藏起同学作业本。我每天多留半小时陪他写作业,用相机记录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发现他对昆虫特别感兴趣,喜欢趴在地上看草丛里跳跃的蚂蚱、看墙根下搬家的蚂蚁,有时甚至会偷偷把蚂蚁装在瓶子里带回教室,我便送了他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

那是一个蝉鸣聒噪的午后,当一个调皮的孩子课间将作业本叠成纸飞机掷向窗外时,我在蕊春园东侧的银杏树下发现了小轩,我悄悄走近,他正趴在滚烫的水泥地上,裤脚永远沾着灰尘,鼻尖几乎要触到一只正在搬运米粒的蚂蚁。“它们的队伍比我们班的路队整齐多了。”他忽然开口,惊飞了停在草尖的蜻蜓。

从此,我们班的教室里多了个特殊的动物观察角:玻璃罐里的蚂蚁排着队,矿泉水瓶中养着他清晨捕来的彩色甲壳虫,这一举措也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一下课孩子们就围着“观察角”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观察着。有时调皮的男孩子会偷偷拿着瓶子在他们面前一晃,吓得围观的女孩子们连连后退,小轩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夺下瓶子,制止他们的“不当行为”。这充满正义感的画面,让作为班主任的我也百看不厌,心中窃喜。我送他的《昆虫记》扉页画着一只振翅的甲虫,他在书页空白处写着——“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四年”。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嫩芽,在我眼前舒展成希望的模样。

小轩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排练班级节目《小蚂蚁搬米粒》。当我问到“为什么蚂蚁能搬动比自己重的东西?”“它们的触角会说话!”他涨红着脸认真地说。教室里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天放学后,他小心翼翼地把蚂蚁放回花坛,他蹲在草窠前的剪影,与书页里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画像奇妙重叠。

几个月后的家长会,当小轩奶奶看到孙子工整的作业和写话里“班级很温暖”的句子时,开心地笑了。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就是在等待花开的过程中,学会用爱与耐心浇灌每一粒种子。

破茧成蝶:在劳动教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0年霜降后的那个清晨,当我带着孩子们走进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时,银杏叶正簌簌飘落如金色蝴蝶。一个孩子突然指着田埂惊呼:“老师,泥土里有星星!”顺着他指尖望去,晨露在新翻的土块上折射出细碎光芒,像洒落人间的银河。

挖红薯的铁锹在孩子们手中笨拙地飞舞,泥土裹着草叶溅上他们的校服。小鑫的粉色运动鞋早已变成褐色,却仍跪在垄沟里小心扒开藤蔓;小阳挖到个奇形怪状的红薯,举过头顶大喊“派大星”,惹得田埂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第二天,孩子们纷纷把最大的红薯塞给我,薯皮上还留着他们指甲的划痕。咬下一口时,软糯的甜在舌尖化开,混着青草与露水的气息。

如今,每当我走过校园的东篱园,总会想起那个秋日,孩子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与远处收割的农民伯伯构成奇妙的叠影。一个孩子的劳动记录里写道:“原来土地是最大的作业本,每粒汗珠都是写在上面的字。”这行歪歪扭扭的字迹,比任何教案都更让我懂得教育的真谛。我忽然明白,教育本该如此——不只是书本上工整的铅笔字,而是沾满晨露的新鲜认知;不只是整齐划一的队列,而是每颗种子破土而出的独特声响。

这一切都来自沾满泥土芬芳的劳动实践。

心灵守望:在教育田园播撒希望

为了设计《神奇的草绳》综合实践课程,我连续两周回乡下学着搓草绳,72岁的邻居老爷爷握着我的手,布满老茧的拇指在秸秆上轻轻一捋:“要挑这种青中带黄的,韧性最好。”他佝偻着背示范搓绳手法,草叶在骨节突出的手指间翻飞,像在编织一首古老的民谣。最初的尝试充满挫败,露水打湿的秸秆总是打滑,编到一半就散成乱麻。老人用南通话告诉我:“不要急,这草绳是活的,要顺着它的脾气来。”他的话让我顿悟——教育何尝不是如此?要学会倾听材料的声音,顺应成长的节奏。

2024年元旦,五总小学送教之行,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当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工具在乡村课堂引发惊叹时,那个拉着衣角问“老师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的小女孩,用最质朴的期待叩击着我的心弦。那一刻,教育的幸福与满足得以最真实地体现。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从初涉教坛的手足无措到如今在劳动教育领域坚定前行,我始终记得那个“羽毛纷飞”的课堂——当我们学会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教育便有了最温暖的模样。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教育的星空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作者单位:通州区南山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