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趣探矛盾之境 漫溯成长之路
金春峰
站在汇报课的讲台上,看着学生们在“楚国的集市”里忽而蹙眉思考、忽而忍俊不禁,我忽然意识到:五年的教学生涯,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落实学科育人、关注学生多方面素养成长的舞台。这堂课,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既绘就了精心设计的教学图景,也晕染出自我蜕变的成长轨迹。
以“趣”为桥,搭文言之阶
备课之初,我反复琢磨:如何让这则两千年前的寓言,在现代课堂里鲜活起来?单元主题“思维辩天下”给了我灵感——让学生化身“小记者穿越古今”,用情境串联起“直击现场-揭秘探究-还原真相-专题报道”四个任务。设计时,我深知文言文与现代学生的认知存在距离,唯有以“趣”搭桥,方能让他们跨越这道鸿沟。当看到学生们举着“书本盾”“钢笔矛”叫卖时,那股认真劲仿佛置身于古代集市;当他们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诘问争得面红耳赤时,文言的隔阂在笑声中悄然消融。在朗读指导中,我特意强化文言朗读技巧,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之美。尤其是随文识字环节,“鬻”字从象形演变到现代字形的展示,“弗”字甲骨文含义的探秘,让汉字的温度渗透进每一次朗读。那一刻我深刻感悟到,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打开文言宝库的钥匙。当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那些曾经佶屈聱牙的文字都化作了灵动的音符。
以“思”为刃,破理解之困
文言文教学,字词句的解读是基石,而思维的生长才是灵魂。课堂上,我带着学生从“楚人如何叫卖”切入,通过“坚”与“利”的板书对比,给足思维支架,引导他们发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逻辑漏洞。当有学生指着思维导图说“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逼到了‘死胡同’”时,我惊喜于学习策略的优化让他们真正触摸到了“自相矛盾”的核心。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因急于表演而忽略了对文意的深层思辨。这让我想到:思维的深度需要教师精准的引导,而非浮于表面的热闹。于是,我及时调整,通过追问“如果楚人此时意识到问题,他会怎么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一刻我懂得,教师不仅是文本的解读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引路人,唯有不断雕琢引导的技巧,才能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智慧的火花。
以“行”为鉴,明改进之路
课后回顾,那些闪光的瞬间与遗憾的细节同样珍贵。朗读指导时,个别学生仍在“夫”字的句首发语词处理上卡顿,这让我明白文言文的语感培养需要更多个性化示范,教师的范读不可或缺;联系生活环节,学生举的“妈妈既让我多吃又让我减肥”的例子,虽充满童趣,却暴露了我对“矛盾”概念拓展的不足——若能结合当下热点事件,让拓展更实、更有用,或许能让寓意的理解更具现实意义。区教师发展中心学科研训室副主任瞿德泉说,要放慢课堂节奏,一课一得,给学生更多思考、展示的时间。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今后改进的方向。今后,我会预留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沉淀思考,真正落实“一课一得”。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感悟到,教学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每一次实践都是成长的阶梯,唯有以行反思、以思促改,方能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
五年前初登讲台,总怕课堂不够“完美”,如今渐懂,真正的成长恰恰藏在那些“不够完美”的细节里。当我在黑板上画下“矛”与“盾”的简笔画时,当学生们用方言演绎楚人叫卖时,当课后有老师笑着说“这节课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教寓言的样子”时,我忽然懂得: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与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双向奔赴。课堂应是展示师生素养的舞台,合作学习、自主互助学习成果互通,方能让语文素养真正落地。
课堂如镜,照见的不仅是四十分钟的教与学,更是一位教师在时光里的沉淀与蜕变。以后,我会以更从容的姿态带领学生在文言的天地里,既见故事之趣,更寻思维之光。
(作者单位:通州区银河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