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以法为尺,丈量爱的教育
于晓霞
翻开《学前教育法》,一行行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二十余载幼教生涯的斑驳光影。从初踏教坛的懵懂到如今能在琐碎日常中以“法”为尺、以“爱”为度,这条路上,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如何用爱与专业,守护童年的星辰大海。
蹲下来的“儿童视角”: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节奏
初为人师时,我曾困在“教得多才是好”的误区里,抱着拼音卡片追着孩子跑,差点用成人的“进度表”遮蔽了童年的星光。直到《学前教育法》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文字跃入眼帘,我才惊觉: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班上曾有个男孩小涛,初来时常蜷缩在活动室角落,偶尔的尖叫让我想起法条里“关注幼儿情绪情感需求”的提醒。我不再简单将他的表现归为“适应期”,而是蹲下来轻声问:“如果害怕,我们可以先一起看看这个活动室吗?”从陪他熟悉洗手间的位置到邀请开朗的小宇牵起他的手搭积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对“发展整体性”原则的生动践行。如今的晨间活动,我总会留出“发呆时间”,看孩子们盯着云朵出神;美工区始终备着皱巴巴的彩纸,任他们揉成“小怪兽”或“棉花糖”,因为我知道,成长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的模具,而是如种子破土,需要等待、包容与恰到好处的留白。
从“独唱”到“合唱”:
家园共育中的教育合力
《学前教育法》里“家庭、幼儿园、社会协同育人”的章节,曾让我感慨万千。记得早年家长总把我当成“看孩子的阿姨”,沟通时三句话不离“吃了多少”“有没有听话”。改变始于一次班级群的分享:当我上传孩子们用积木搭建的“梦想城堡”,配文“小远说这是带爸爸妈妈看海的房子”,那位曾质疑“幼儿园不学知识”的妈妈主动打来电话,一聊就是半小时,她感慨:“原来孩子的成长不是认了多少字,而是学会了用积木表达爱。”
如今的我,在家园沟通中尝试多元互动:每周除了分享《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还会带大家了解“依法带娃”的实用要点等内容,用小视频记录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小片段”,让家长看见教育藏在游戏、运动、劳动等日常细节里。当家长们从“育儿焦虑”转向“成长观察”,教育便有了双倍的力量。小涛妈妈曾红着眼眶告诉我:“孩子回家能主动分享他用积木搭建的平潮大桥被老师夸奖,原来他的快乐这么简单。”这一刻我明白:法律的温度,藏在每一次家园携手的默契里,藏在家长眼中逐渐亮起的信任里,更藏在孩子们看见父母走进活动室时,那瞬间绽放的惊喜笑容中。
初心如炬,追梦不止:
法律护航下的童年绽放
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小宇正和同伴讨论“云朵像棉花糖还是像小绵羊”,小涛举着自己画的“彩虹妈妈”向我跑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扬起的脸上,勾勒出毛茸茸的金边。这画面让我忽然想起二十七年前那个怀揣梦想的自己——原来,所谓“教育初心”,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用每一天的耐心、每一次的俯身倾听、每一个充满爱的细节,去践行法律赋予我们的使命:“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法》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它让我懂得,真正的教育,是用法律的“尺度”丈量爱的“温度”,是用专业的“深度”拓展成长的“广度”,是用协同的“力度”守护童年的“纯度”。作为一名幼教人,我很庆幸能在这样的时代里,以爱为锚,与法同行,在平凡的岗位上,见证一个个生命最初的绽放。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点灯人”,让法律的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自由舒展、向阳而生。
(作者单位:通州区平潮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