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在规则与童真之间:一位新教师的三年成长印记
蒋睿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建构区的积木上,孩子们围坐一起,讨论着“高楼怎样才能不倒”。这是我踏入幼儿教育领域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学前教育法》深入指导实践的一年。从青涩到从容,我逐渐领悟到:教育是规则与童真的和谐共生,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安全底线:法律赋予的坚实后盾
初入行时,我以为幼教工作只是唱歌、画画、讲故事,充满童趣。然而,一次意外事件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区角游戏中,朵朵因踩椅子取积木摔倒,那一刻我惊慌失措。师父迅速行动,完成伤口处理并联系家长,事后提醒我《学前教育法》第五十一条和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强调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救助受伤儿童,并及时告知监护人。
晨检时,老师们仔细检查教具,确保无尖角或潜在危险;活动中铺设防摔软垫;离园前复查场地。家长李女士由衷感叹:“孩子在这里,我们很放心。”法律条文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家长的信任与安心。
特别的爱:让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班上曾有一位自闭症男孩小黄,他总是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同伴互动,甚至会突然拍打他人。面对其他家长的担忧,《学前教育法》第六条“不得歧视特殊需要儿童”的规定给了我勇气。在特教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为小黄量身定制了“三步计划”:设立专属安静角,安排“伙伴日”,设计“小助手”角色。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小黄第一次主动将玩具递给同伴,教室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小黄妈妈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他。”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第十七条“保障平等受教育权”的温暖与力量。
破解焦虑:让法律成为家园沟通的桥梁
“老师,能不能教拼音?别的幼儿园都教了!”大班家长会上,王爸爸的提问引发共鸣。面对家长的焦虑,我们采取了“三个一”行动:一场游戏观察,邀请家长亲临现场,观看孩子们在游戏中如何学习数学计算;一次专家对话,解读《学前教育法》禁止小学化的科学依据;一趟小学体验,让孩子们提前感受小学生活。
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展现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时,焦虑逐渐化作了理解与支持。法律成为家园沟通、达成共识的桥梁。
边界与自由:教育的艺术平衡
现在的户外活动区,孩子们可以自由组合轮胎、木板搭建闯关通道,但所有材料都经过了圆角处理,活动区内铺满了柔软的缓冲地垫。这正如《学前教育法》所倡导的——既划定安全边界,又给予充分的探索自由。
我们精心设计的“小学一日体验”活动,不仅落实了第五十七条“整合社区资源”的要求,更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亲身体验到规则的意义与价值。当萌娃们模仿小学生举手发言时,教育的自然衔接已悄然完成。
结语:规则之上,童心翱翔
三年的时光,我从一个只会机械执行条文的新手教师,成长为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精神、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实践者。晨间活动中,看着孩子们在安全区内尽情奔跑、欢笑,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
我深刻认识到,最好的教育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过度束缚,而是在法治的轨道上,为童心开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地。在《学前教育法》的指引下,我们应成为这样的守护者——以规则为伞,护童真翱翔;以爱心为帆,引成长远航。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我坚信,在法治的保障下,每个孩子都能在规则与童真的和谐共生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孩子们的明天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通州区牡丹江路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