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3日

区政协委员姜朝晖:深耕乡土育良种 联农带农促振兴

上月,见到区政协委员、季方萍家庭农场负责人姜朝晖时,他正在组培中心的实验室里观察新培育的芦笋幼苗。

在东社镇东平村的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姜朝晖从个人创业到带动数百农户增收,用了13年时间,将一粒粒芦笋种子化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他以“育种专家”和“富民带头人”的双重身份,将履职答卷写在广袤大地,深刻诠释了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深耕育种“芯片”

2024年6月,一则消息在国内芦笋产业界引起轰动:姜朝晖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的田间试验支持下,经国内权威机构DNA基因分子鉴定,成功选育出我国首批芦笋超雄株,共5个品种、16株。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对全雄芦笋种子的长期垄断,解决了我国芦笋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超雄株就像农业领域的芯片,没有它就无法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全雄品种。”姜朝晖介绍,相比雌雄混杂品种,全雄品种的产量能增加30%,抗病性和品质也显著提升,而此前国内市场上的全雄品质种子基本依赖进口。“今年有一批备选全绿‘超雄株’芦笋种苗将在8月进行鉴定,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说起钟爱的事业,姜朝晖不禁侃侃而谈。

在2011年之前,姜朝晖还是一名装潢公司的项目经理。之后,返乡谋生,投身农业,然而,种植芦笋的道路并不顺畅。2013年他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植的芦笋出苗率低、品质差。

为了攻克育种难关,姜朝晖从零开始学习,研读专业著作、查阅前沿资料,求教北京农科院专家叶劲松,逐步探索出人工模拟恶劣环境诱导变异的育种方法。2024年,他投资建设了25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2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配套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设施,推动育种工作智能化。

姜朝晖指着实验室无菌操作台上一棵棵茁壮成长的芦笋幼苗,笑着说:“从今年4月开始,我选了几株茁壮的超雄株,利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扩繁。计划明年4月进行炼苗,让幼苗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就像小孩从保温箱过渡到房间一样。”

行业土专家开办“田间课堂”

联农带农共富

“姜朝晖不仅给我们提供种苗,还手把手教技术,连病虫害防治都帮我们盯着。”东平村村民曹小华满是感激地说。2013年,曹小华在姜朝晖指导下改种芦笋,亩均效益达1.8万元,是传统作物的5倍。在他的带动下,东平村的芦笋产业蓬勃发展,400亩芦笋田年产值达800万元。

通州芦笋的“蝴蝶效应”也在持续扩大,像曹小华这样的农户在通州共有200余户。姜朝晖通过“订单+技术”模式,免费提供育苗、栽种、管理全流程指导,带着技术团队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农户徐海然说,“他推荐的品种不但抗病性强,茎秆粗壮,上市还早,根本不愁卖。我的30亩芦笋田今年平均亩产超4500斤,较往年提高20%以上,每日采收的芦笋直供上海市场。”

作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姜朝晖多次承办芦笋产业观摩会和技术培训班。2016年,第三届中国芦笋产业发展观摩会在他的农场成功举办,吸引国内外专家点赞;央视农业频道三次来农场摄制教学片,《大棚芦笋栽培技术》被列入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教材;他在《农家致富》期刊发表的《芦笋高效栽培技术》一文,成为全国笋农的“致富指南”。截至目前,他累计培训农户超1000人次,带动南通地区5000余亩芦笋种植。

履职路上心系乡村未来

尽显委员担当

“通州种业是短板,必须加快突破。”作为政协委员,姜朝晖深入调研后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等提案,建议建设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2024年12月,他起草并发布了团体标准《大棚芦笋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为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他的推动下,通州芦笋产业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

“只种不加工,效益上不去。”姜朝晖在区政协农业农村界别座谈会上多次呼吁延伸农业产业链,他规划的芦笋全产业链涵盖“育种—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销售”各环节。

今年,他计划投资120余万元建设800平方米的东平芦笋加工中心,不仅提供粗加工服务,还将探索精深加工路径,开发芦笋茶、芦笋酒等产品,实现“全株利用”。“我们要做全产业链,让农户种得好、卖得掉、收益高。”姜朝晖说。

“育种是寂寞的事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从引进品种到自主育种,再到全产业链布局,这条路虽然难,但值得走。”姜朝晖表示,作为政协委员,不仅要自己干得好,更要带动乡亲们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

从装潢项目到农业技术,从个人致富到联农带农,姜朝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政协委员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双重风采。他像一颗扎根乡土的“富民种子”,在通州大地上孕育出芦笋产业的“蝴蝶效应”,让更多农户端稳“致富碗”,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讯员瞿政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