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9日
“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露天电影俨然成了当时农村文化生活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
我的电影情缘
徐 新
说起看电影,我想起童年看电影的陈年往事。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形式很单调,露天电影算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了,看一场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欣喜总是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电影内容则成为伙伴们上学和放学路上的主要话题。
那时,每个村(大队)时隔一两个月便组织放映一次电影,地点一般在小学的操场上,村民组长(小队长)会提前通知大家。每每听到晚上放电影的消息,小伙伴们就跟过节似的高兴,即便白天在课堂上课也神不守舍,期盼着早早放学。
下午放了学,背着书包急急忙忙往家赶。如果家里的饭还没做好,就随便抓点什么干粮往口袋里一塞,拎只小板凳迫不及待地跑出家门,为的是占到比较好的位置。偶尔,小伙伴们为争抢一个好座位动了干戈,伤了和气,但是电影一开始就忘记了。
村里放映机会少,我们就打听邻近村什么时候放电影,得到确切消息后,便缠着大人陪着一起去,大人实在没空,就和伙伴们结伴而去。看完电影回家已是深夜,我们壮着胆子、饿着肚子走回家,依然乐此不疲。冬天无惧寒风凛冽,夏天不怕酷暑和蚊虫叮咬。至今,我仍对当年看的《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桥》等影片如数家珍。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露天电影俨然成了当时农村文化生活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80年代初,镇政府将一个礼堂简单改造成了电影院对外营业,露天电影也随之减少。镇上的广播站会在节目正式开始前预报放映的片名,特别是说到“彩色宽银幕战争片”时,常让我们向往不已,但是电影院离家远,而大人们又忙,去一次很不容易。记忆中,镇上电影院的条件很简陋,坐的是翻转式的木椅子,有一些已经坏了。冬天四面窗户缝里都进风,夏天则闷热无比。
90年代师范毕业后,我因为谈恋爱而去过许多次电影院。经人介绍和陌生女孩认识后,总得选择一个适宜交流的场所,当年小镇上没有咖啡屋、茶座,电影院就不失为一个好去处。邻近乡镇的电影院环境倒是不错,有阶梯式的座位、靠背沙发椅、宽敞的过道。我提前准备了话梅、瓜子,边看电影边吃,还得寻找机会和女孩交流。电影看了好多场,屡败屡战毫不泄气,婚姻大事居然也就解决了。
结婚后,有了孩子,不仅要忙于工作,在家里还要做饭、收拾家务、辅导孩子作业,况且家里也买了彩电,电影频道时不时播放一些好看的电影,也就没了去影院的兴致。而电视机更新换代也快,超平、纯平、背投、液晶、等离子……屏幕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轻,画面越来越清晰,我自以为躺在床上看电影的感觉也比影院舒爽得多。至于电影院发展到什么样了,也懒得去了解,真如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儿子上大学后,我们夫妻俩也就闲了,偶尔妻子提议去看一场电影重温当年的感觉,我常推辞,妻子埋怨我“是一个没情趣的人”。今年“五一”,儿子回家,母子俩硬是拉着我进了电影院,说让我体验一下现代的电影院,儿子还带着调侃的语气对我说:“比你老生常谈的世界上最大的电影院——露天电影院要好多了。”果不其然,电影院的环境、座椅都是没话说,视觉、音响效果更是令人震撼,场面远比在电视里播放宏大得多。第一次戴眼镜看3D电影,那种感觉很奇妙,晕乎乎的。电影展现出的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已经让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了,“扑面而来”的景物简直触手可及,生动诠释了“身临其境”之感。
回首电影院的不断升级、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影从制作到放映,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在电影院看电影,已然成了一种时尚、放松的休闲方式。童年的记忆随着时代快速前进的脚步日渐遥远,而让我津津乐道的没有墙壁的露天影院,也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