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1日

通州石港的历代衙门(中)

光绪《两淮盐法志》石港场署图截图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石港巡检司、石港备倭营截图

□陈新华

二、石港巡检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石港巡检司”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巡检虽仅为未入流到从九品,却肩负着地方治安、缉捕盗贼及查缉私盐的重任,隶于通州分司。明嘉靖《通州志》记载:“通州石港巡检司在州北八十里西成乡。”彼时,石港隶属西成乡,而通州境内还设有六乡及利和、余中、余庆、便仓、石港、白蒲等六镇,足见古石港地位之重要。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筑石港寨土城,四门分别命名为“迎晖”“来薰”“广闰”“拱极”,另分设东、西、南三水关,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体现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战略在沿海地区的具体实践。石港巡检司便设在场东,后又移至太平桥西南,设巡检一员、吏一名、弓兵三十名,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清顺治三年(1646年),裁石港巡检司。

三、石港场盐课司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两淮各盐场均设盐课司及场大使,石港场盐课司设在石港,盐课司俗称场署衙门。

明清时期,盐课司大使为未入流,雍正六年(1728年),统一设正八品。主要职能是管理盐场事务,催办盐课之政令,日督总灶。衙门坐落在米市桥(现在的石港十字街位置)东首,四周共八十六步,建有三十三根楹柱,所在位置后称场官巷。明弘治《两淮运司志》记载:“盐课司有正厅三间,轩厅一间,后厅三间,司房二间,厨房二间,门楼一座,俱洪武二十五年大使张炳、副使王生建。”

宋狄公堤筑成后,石港场分三团,每团十总,共计三十总。如,今倒埠子即石港场的北十总,五总埠即石港场的北五总,骑岸镇即石港场的南十总,而今十总镇又是石港新堤筑成后南十总向东的延伸。明初期以分司为单位设盐仓,石港有东便仓和南便仓,均在分司东、南各10里。明嘉靖时期有三盐仓:一为南便仓,在司南,大约位置在石港高中门外圆河西侧;二为东便仓,在孔明桥东,即在东城门外东侧;三为中便仓,在书院东侧,即在老石港小学附近。

清雍正九年到十年(1731~1732年),两淮盐务除受两淮盐政管理外,还受两江总督管辖。清乾隆元年(1736年),马塘场归并石港场。清嘉庆年间,海岸线已延伸至二窎东,石港场设有宁洋灶、二窎灶、北港灶。明清两代,有史记载的历任石港盐课司大使共计70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