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1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⑦
难忘通一区的两位开辟人
□陆子森编写
1940年初,中共江北特委派王晓曙同志前来开辟通一区(即通海西部地区)的工作。
通一区当时辖11镇、34乡,后又改为9镇、18乡。1941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基本上沿习旧的行政区划,区乡名称未变。1944年4月,通一区改称紫琅区。
王晓曙同志作为党的秘密工作者,以周浩然家为立足点着手开展工作。周家住通甲公路秦栏坝,来来往往的货运经过这里过坝,有很好的掩护条件。王晓曙深入群众,广交朋友,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传递进步书籍(如《西行漫记》),还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周浩然所在的允中乡(后改金山乡)就发展30多个党员,并通过秘密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破坏公路、拆毁桥梁、镇压汉奸、反苛捐、反伪化等活动。王晓曙他们还将上级转来的“日本反战同盟支部”的传单散发到日军飞机场,动摇日本驻守军警的军心。中心党支部建立后,就不断向城郊延伸串连,发展秘密党员,包括观河、乐观、定海、陆洪、学田、望衡等乡都在这个时期发展了一批党员,三好、永屏及通甲河以北的镜明、雁鸣、兴中等乡也相继建立了党的支部。
王晓曙同志自1940年初开始(1941年初任通一区工委书记),直到1942年9月离开,前后工作两年半,是抗战时期在通一区开辟的首位重要奠基人。1944年9月,他在苏南宜兴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2岁。
首任党员区长周浩然,原名周学祥,字养之,参加工作后化名浩然。他稳重笃实、和善诚恳,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1942年初,周浩然被任命为通一区的区长,他动员了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区政府工作,并成立区队武装,用简陋武器打起了游击战,竖起抗日政权的旗帜。6月,南通县警卫团攻打茅家镇,区队参加战斗后获战利品步枪12支,自此,区队发展壮大。周浩然还组建了几个游击小组,给部分乡派去民运工作队,深入群众发动青年参加区队等各项工作。区武装扩大为区中队后,不断袭扰日伪军,如打八厂的保安队,直捅到敌人的鼻子底下;又如在观音山西边的荣庵殿河北打埋伏,几十个日伪军虽然溜掉,但是形成很大影响,使靠近南通城的敌人常常提心吊胆。
1943年11月,正是反“清乡”斗争最艰难阶段,在允中乡疯猫儿坝的战斗中,通海大队教导员舒相(王金山)同志壮烈牺牲,紫琅区队也遭严重损失。在敌人优势兵力袭击下,周浩然同志带领区队一面顽强阻击,一面向永屏乡转移。由于敌人紧追不舍,周浩然同志急中生智,将身上的伪钞抛撒在路上,转移了敌人的视线,才转危为安,跳出了包围圈。
在紧张的斗争环境中,周浩然和群众建立了生死相依的关系。因为通一区紧挨敌伪大本营南通城,东西约十公里,南北也只十几公里,东西横贯通海、通金、通甲3条公路,分布着敌人6个据点,区队每天晚上转移宿营地点时,都得保持高度警惕,比如在通甲河南北来回穿插时,一定要事先侦察敌情,做好过河准备。通一区政府、区队经常过河的地点,一般都在观音山与三圩头两个据点(只有3公里距离)中间的十六里墩。周浩然在附近组织了一个秘密小组,只要知悉区队晚间过河,秘密小组同志常常守到半夜三更,待部队一到,这些同志就下到水里,把桥板搭在肩膀上,让部队过河。过河以后,再把桥板拿走藏起来。
在周浩然同志的主持下,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也做得很出色,他和乡里一些有代表性的士绅们广交朋友、宣传抗日,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抗日爱国觉悟。后来,这些开明士绅积极帮助送情报,购置枪支弹药,掩护我方干部的活动。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成绩优异,周浩然同志曾受到四分区的表扬。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其后不久,周浩然同志积劳成疾,在患肾病小便出血情况下仍坚持带病工作,不幸于1946年农历正月初四病故,年仅3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