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6日

“可如果穿越回千年之前的盛唐,七夕的浪漫便会褪去现代商业的浮躁,化作葡萄架下的低语、金针穿彩缕的雅致,以及星空下满满的生活仪式感。”

唐朝人的浪漫七夕

岳慧杰

临近七夕,我能想象当天多是年轻人捧着玫瑰与巧克力,在霓虹灯下交换誓言,或是对着手机屏幕发送满屏情话。可如果穿越回千年之前的盛唐,七夕的浪漫便会褪去现代商业的浮躁,化作葡萄架下的低语、金针穿彩缕的雅致,以及星空下满满的生活仪式感。那时的七夕,不是小众的情侣专属,而是全民参与的狂欢,每一个习俗都藏着历史的温度与妙趣横生的故事,让无数人心生怅惘,梦回千年前的大唐。

唐朝人的七夕,从清晨便透着热闹。《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女子会在七夕清晨采摘带露的荷花,将花瓣贴在眼睑上,谓之“贴花钿”。这种用自然之物装饰容颜的习俗,比现代的化妆品多了几分清雅——传说贴了荷露花钿的女子,不仅能获得织女的青睐,还能让肌肤如荷瓣般莹润。宫廷里更是讲究,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曾命人用彩丝编织成百尺高的“乞巧楼”,楼中摆着百种瓜果,宫女们手持五彩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针乞巧”,谁能先将线穿过针孔,谁便会被赞为“得巧”。有一年七夕,唐玄宗特意命人在宫中搭起彩楼,与杨贵妃一同观看宫女乞巧,还亲手将西域进贡的夜光珠挂在楼角,让夜色中的针孔更易辨认与识别。这份帝王家的浪漫,倒比现代的烛光晚餐多了几分诗意。

市井间的七夕更有烟火气息。长安城的西市会早早摆出“乞巧市”,商贩们售卖着彩线、绣针、泥塑织女像,还有一种名为“巧果”的甜点——用模具压出鸳鸯、莲花的形状,油炸后裹上蜜糖,既是祭神的供品,也是孩童们的零食。《唐六典》中曾记载,民间女子会将蜘蛛放在盒子里,次日清晨观察蛛网的疏密,若蛛网整齐细密,便代表“得巧多”;若是蛛网散乱,则要再拜织女。最有趣的是“听私语”的习俗,《岁时广记》中说,七夕夜人们会躲在葡萄架下,据说能听到织女与牛郎说悄悄话。有一年长安暴雨,某书生躲在葡萄架下避雨,竟真的听到头顶传来细碎的说话声,吓得他连夜跑回家,后来才知是邻院的丫鬟在架上摘葡萄时闲聊——这段趣闻后来成了长安城里流传许久的笑谈。

相较于现代七夕对爱情的聚焦,唐朝人的七夕更像是一场“生活美学盛宴”。男子们会在这一天抄写《七夕赋》赠予友人,女子们则忙着绣“七夕香囊”,香囊上绣着牛郎织女的图案,内装香料,可随身佩戴。宫廷中还会举办“七夕宴”,席间要吃“乞巧饭”,饭里藏着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颗红枣,吃到铜钱寓意富贵,吃到针寓意得巧,吃到红枣则寓意早得良缘。唐穆宗曾在七夕宴上吃到针,高兴得赏赐了御厨百两银子,这段趣事还被记载在了《酉阳杂俎》中,成了后世文人笔下的佳话。

我们如今过七夕,更多的是在商家的营销中寻找浪漫,却少了几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精致追求。唐朝人的七夕,没有昂贵的礼物,没有霓虹灯下刻意营造的浪漫场景。有的是葡萄架下听私语的闲趣,有的是彩线穿针乞巧的雅致,有的是巧果香甜里的市井烟火,有的是香囊刺绣中的美好期盼。或许,真正的浪漫从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对传统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的永恒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