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4日
“远远望去,棉田里一片雪白,好似天上的白云落在了田野里。看着一派丰收的美景,喜悦的心情雀跃翻涌,采摘的欲望已被点燃,大家系好各自的布兜采摘起来。”
摘朵“白云”暖人生
周虎军
“青枝青叶红根桠,一树开了两种花,先开金花结青果,后开银花收回家。”这是乡亲们根据棉花的生长特点编写的谜面。
儿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种植棉花。白露前后,秋庄稼开始陆续收获,今天花生熟了收花生,后天黄豆成了收黄豆,乡亲们会统筹穿插着干庄稼活。而棉花与其他农作物不一样,棉桃大面积开了,必须尽快采摘,任凭其他的农作物放到一边暂时不收,也要先把棉花摘回家。否则,遇到阴雨天气,棉花被雨淋湿,它的成色与质量将大打折扣,收益会大幅降低。
白露时节,连续多天的艳阳高照让田里的棉花咧开了嘴,吐出毛茸茸的棉花。远远望去,棉田里一片雪白,好似天上的白云落在了田野里。看着一派丰收的美景,喜悦的心情雀跃翻涌,采摘的欲望已被点燃,大家系好各自的布兜采摘起来。
夏季里的棉桃挂果时间不一,秋天里棉桃开放程度自然也不尽相同。此时完全成熟的棉桃胸怀袒开,把全部的棉绒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外,向人们炫耀着,只待主人采摘。这样的棉花采摘不费力,用三个指头固定紧棉头,一扯即可脱离外壳,熟练者可以同时用双手采摘。
不好摘的棉花是那些棉桃尚未完全张开的,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采摘时必须双手配合,一手抓住棉桃,另一手撕开棉瓣,使劲向外拽出。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家人摘棉花的手法。我的母亲那时已四十多岁,她摘棉花大多是双手同时开工,稳准利索,眼到手到,所过之处如“秋风横扫落叶”,不愧是接受过长期体力劳动锻炼的“老把式”。姐姐则用两只手围绕盛开的棉花,前后左右,翻飞不停,动作轻盈如蜻蜓点水,棉花“乖乖投降”入兜中。哥哥与她们相比显得有些笨拙了,双手迟钝,手腕僵硬,动作生疏。
摘棉花看似轻巧,其实是很辛苦的体力劳动。摘棉花需要长时间弯腰低头,颈部、腰椎很快便酸疼难耐。那时的时令虽已到了白露,但中午天气仍然有些炎热,下半身闷在棉田里,密不透风,汗水把长裤紧紧粘在腿上。再加上有的棉桃外壳坚硬,边缘锋利,稍有不慎,采摘者的双手就会被划伤。
就这样我们一次次弯腰,一回回把兜里的棉花运到地头,累得腰酸背疼, 我们几人才把近一亩地的棉花采摘完。
多年前,我们家种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剩余的棉花弹一弹自用。用松软洁白、温暖细腻的棉花做一些新被子,或给家人做几件新棉袄。我们盖着新棉被,穿着自己种的棉花做成的衣服,感觉格外温暖。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用自家种的棉花给姐姐、哥哥做了结婚用的铺盖,寓意着幸福的生活铺天盖地。
再后来,我离开家乡进了城,这些年来,我见过许多柔软的织物,缎子被、蚕丝被、羊毛毯等,可我始终觉得这些都没有土生土长的棉花制成的被子温暖、舒适。躺在自家棉花做成的铺盖上,如同躺在家乡的田埂上一样踏实、暖和。
而今,我的脑海里再次想起了棉花的谜面,深刻地理解了棉花开的两种花的含义,一朵是脚下这片热土的馈赠,另外一朵是亲人魂牵梦绕的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