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0日
文学名家笔下的恩师
彭 晃
时光荏苒,转眼又到教师节。窗外的桂花悄悄绽放,暗香浮动,恰似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师者风范,不经意间便沁人心脾。作为与文字打交道二十余载的人,我常从文学名家的字里行间,窥见他们对于恩师的深切情怀。这些文字,如同时光的刻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师者不朽的形象。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最是令人动容。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以朴拙之笔,细细描摹这位日本教授的模样:黑瘦的面庞,戴着眼镜,语调缓慢而沉着。藤野先生为他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这些细微处,鲁迅竟一一铭记。后来鲁迅弃医从文,告别时,藤野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只想再见一面,终未能如愿。多年后,鲁迅先生深夜写作,瞥见墙上的照片,便又想起恩师来。这般朴素而深沉的情感,非有亲身体验者不能道出。师者的影响,往往不在滔滔不绝地讲授,而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如细雨润物,悄无声息。
沈从文怀念他的老师田名瑜,又是另一番光景。在散文《滕回生堂的今昔》中,他忆起老师教他读《古文观止》,每篇皆能背诵。那位先生虽严厉,却使沈从文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后来沈从文以独特的笔调描绘湘西风土,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底蕴,恐怕与少年时先生的严格教导不无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田先生于沈从文,便是如此的存在。
汪曾祺写他的老师沈从文,则多了几分亲切与生动。在《我的老师沈从文》一文中,他描绘沈先生上课时的模样:微微笑着,不疾不徐地讲着,常常自我调侃。汪曾祺说,沈先生教他们创作,不只是教技巧,更是教他们如何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受世界。后来,汪曾祺的文字那般洒脱灵动,充满生活情趣,想必也有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在。
细思这些文字,忽然想起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个子不高,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讲课讲到动情处,总会推一推滑到鼻尖的老花镜。那时他教我们读《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逐字解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今我选择以文字为生,大抵也因了他当年的启发。每逢教师节,便想起他批改作文时密密麻麻的评语,想起他鼓励的目光。可惜后来辗转各地,未能再见面,只能将这份感激深藏心底。
文学名家笔下的恩师,各有各的模样,却又有共通之处:他们都以人格与学识照亮了学生的前行之路。这种照亮,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细微之处的关怀,是言传身教的影响。
时光流转,师者老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火种,却在学生心中继续燃烧,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值此教师节,重读这些文字,不禁感慨:天下师者,大抵如此——如烛光,照亮他人,燃烧自己;如春雨,滋润心田,无声无息。
人世间,最可珍贵的莫过于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传承。而师者,便是这传承中最重要的桥梁。文学名家笔下的恩师,也因此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文明延续的根本力量。
窗外,桂花香愈发浓郁了。这香气不张扬,却持久,恰如师恩,不轰轰烈烈,却深入骨髓,伴随一生。
